《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研究》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研究》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研究》基於香港的經濟基礎,探討金融的需求特徵;基於金融集聚理論,探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特徵;基於CEPA框架的“中國因素”,探討中同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的聯動特徵;基於國際金融中心的外部環境要求,探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制度保證與基礎設施情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研究》按照上述框架,分析和探討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相關問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山大學港澳研究文叢”是中山大學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985工程”二期研究系列成果。叢書從經濟、政治、法律、社會幾個方面研究了港澳問題,探討了港澳社會經濟發展、粵港澳存在的法域衝突、區域行政協作的機制、區域經濟深度整合、社會的有效治理等問題,表達了對港澳,特別是對香港問題的見解。分析和總結了“一國兩制”以來港澳建設與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對保持香港和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對進一步推動港澳與內地以及粵港澳區域合作進行了建設性的研究。

作者簡介

周天芸 女,1966年生,浙江鄞縣人。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在《世界經濟》、《中國軟科學》等期刊發表金融專業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中國農村二元金融結構研究》,合著《中國保險投資問題研究》,譯著《信用風險模型與巴塞爾協定》等,主持和參加國家、教育部和廣東省重要課題的研究,現任中山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領域是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

目錄

引言
第一篇 國際金融中心的理論
第一章 國際金融中心的成長理論
第一節 主體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論
第二節 客體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論
第三節 環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論
第四節 國際金融中心的輪式模型
第五節 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 國際金融中心的評價指標
第一節 國際金融中心評價的指標類型
第二節 國際金融中心評價的指標體系
第三節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評價指標
第二篇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經濟環境
第三章 香港金融中心的經濟基礎
第一節 金融與經濟關係的理論
第二節 香港金融中心的經濟基礎
第三節 香港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
第四章 香港的經濟與金融發展
第一節 香港金融業的發展
第二節 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三節 香港金融與經濟的相互促進
第三篇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
第五章 高度國際化的金融機構體系
第一節 香港的銀行機構
第二節 香港的保險機構
第三節 香港的證券機構
第四節 香港的基金機構
第六章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機構集聚
第一節 金融集聚的理論
第二節 香港金融機構的集聚
第三節 香港金融機構的集聚效益
第四節 香港銀行體系的競爭狀況
第四篇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場
第七章 香港金融市場的結構與規模
第一節 香港貨幣市場
第二節 香港股票市場
第三節 香港債券市場
第四節 香港基金市場
第五節 香港外匯市場
第六節 香港黃金市場
第七節 香港衍生品市場
第八章 香港金融市場的“中國因素”
第一節 中國因素所體現的A股、H股
第二節 中國因素的數據特徵和研究方法
第三節 A股和H股互動的實證與經濟解釋
第五篇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制度
第九章 港幣的自由兌換及其國際聲譽
第一節 香港的匯率制度
第二節 外匯基金與港幣的穩定
第三節 三項最佳化聯繫匯率制度的措施
第四節 穩定匯率水平的貨幣改革
第十章 金融監管環境與政府效率
第一節 分業監管的框架及內容
第二節 貨幣管理制度及其特點
第三節 基本法律制度環境
第四節 政府干預及政府效率
第十一章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設施
第一節 香港存款保障計畫
第二節 商業信貸資料庫
第三節 香港的支付結算體系
第四節 內地與香港在支付結算系統方面的合作
第六篇 “中國因素”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
第十二章 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合作
第一節 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合作
第二節 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形成
第三節 CEPA的合作框架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機遇
第十三章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
第一節 競爭和發展的經濟假說
第二節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與劣勢
第三節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提升

前言

香港和澳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港澳回歸祖國使“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從理論變為現實,在實踐中日益豐富。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作為內地對外開放的中介和橋樑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總結“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及其經驗,探討實現香港和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良策,研究港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中的作用,思考港澳與內地以及粵港澳區域合作的前景,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由於地緣關係和嶺南文化的共同背景,廣東與港澳、中山大學與港澳的高等學校之間,在歷史上一直具有緊密的聯繫。中山大學歷來十分重視對港澳問題的研究,發展到今天,港澳研究已經成為中山大學的優勢研究領域和特色學科之一,在境內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0年,“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經教育部審批立項,“中山大學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成為中山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之一。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整合了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地區研究中心、法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的研究力量,吸納了香港城市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大學的相關學者,設立了“港澳經濟研究”、“港澳政治研究”、“港澳法律研究”、“港澳社會研究”四個研究方向,開展系統的港澳研究。

精彩書摘

香港保險業始於1841年英資仁記洋行在香港設立機構經營航運、貿易保險業務,至今已有16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保險業的發展還比較緩慢,戰後香港經濟的騰飛給保險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保險業得到了高速發展。而且香港經濟是典型的外向型自由市場經濟,政府對保險業實行“積極不干預”的政策,這使得香港保險業的發展如虎添翼,不僅保費收入高,保險公司的數目也很多。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保險業以財產保險和貨運保險為主,80年代壽險業興起並開始發展,從90年代起,保險業競爭日趨激烈。
進入21世紀,香港的保險業發展並不是非常理想,據保險業監理處2000年5月發表的“保監透視”,香港保險業在1999年全年虧損總額達10.63億元,特別是經營財產險的公司尤為困難,2000年一般保險虧損8億元,其中以汽車保險及第三者勞工保險虧損最嚴重,達5億元,主要原因是收取保費不足,以及索賠額不斷上升。競爭激化使保費率下降,經營成本增加,但由於香港的壽險市場還未得到充分發展,所以儘管競爭十分激烈,壽險市場的前景仍然樂觀。
現在香港是亞洲主要的保險中心,以人均保費計算,香港是區內第二發達的保險市場,僅次於日本,已經吸引不少全球頂級的保險公司來港設立分支機構。與此同時,隨著區內保險市場的更趨開放,不少外國保險及再保險公司在區內更積極拓展保險業務,而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0)使得這一進程明顯加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