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計畫》

b、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 e、鼓樓、五台山一帶為文教區 f、山西路一帶為新住宅區

南京近代城市規劃始於1919年,其中以1929年的《首都計畫》最為完備。

1927年4月18日,中華民國復都南京後,國民政府命令“辦理國都設計事宜”,特聘美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墨菲和古力冶為建築顧問,清華留美學生呂彥直(中山陵設計者)為墨菲助手。隨後成立首都建設委員會,由孫科負責,並設立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公處,由墨菲主持制定南京首都規劃。經過一年的努力,於1929年12月完成了《首都計畫》。它是近代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規劃檔案。

《首都計畫》中的功能分區方案——

a、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為中央政治區;

b、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

c、長江兩岸及下關港口為工業區

d、主幹道兩側和明故宮、新街口一帶為商業區

e、鼓樓、五台山一帶為文教區

f、山西路一帶為新住宅區

1928年8月,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中山大道破土動工,到1935年的7年間,南京城市道路有了較大改觀:1928年築燕子磯馬路;1929年築黃浦路、中山門馬路、環湖路、中山路、朱雀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1930年築太平門路、熱河路;1931年築上元路、山西路、白下路、太平路、玄武湖路;1932年築漢中路、中華路、雨花路;1933年築考院路;1934年築江邊馬路、國府東箭道馬路、雲南路、建康路、中央路。這些幹道最寬路幅達40米。特別是以中山大道為代表的寬闊林蔭道與沿途眾多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築,形成今天南京舊城的總體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