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莫及》

《鞭長莫及》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鞭長莫及解釋

鞭:鞭子。莫:不。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但是不能打到肚子(因為馬肚子不是打的地方)。後用“鞭長莫及”比喻力量達不到。

《鞭長莫及》

鞭長莫及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宋人使樂嬰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

《鞭長莫及》

鞭長莫及典故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 !”

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 :“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作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藉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願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 !”於是,把申舟殺了,並且準備迎擊楚國的“問罪之師”

楚莊公聽到申舟被殺的訊息,果然立刻發兵,向宋國大舉進攻,一下子就把宋國團團圍住。據《左傳》載,這是魯宣公十四年秋天九月里的事,可是直到第二年五月里,楚軍還是沒有取勝 ,雙方相持不下 。這時,宋國曾派大夫樂嬰齊晉國,請求出兵援助。當時晉景公倒是願意出兵,但是大夫伯宗卻不敢得罪強大的楚國,他對晉景公說:“古話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哪裡管得著楚國的事兒?不如暫不出兵,且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說吧 。”晉景公,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並沒有給與任何實際的援助。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意思是說:馬肚子不是挨鞭子的地方,鞭子縱然長,也打不到馬肚子上去 。

《鞭長莫及》

左傳簡介

《鞭長莫及》《鞭長莫及》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於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傳》原本各自成書,到晉代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把兩書合在一起。
《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作者在選材、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鞭長莫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