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突圍》

《青春突圍》

《青春突圍》是吳炳西先生編著的一部紀實小說。本書主要講述的主人公是與新中國同齡的鄉下孩子,自幼立志奮飛。但他的奮鬥之路崎嶇坎坷,歷經磨難。他家境貧困,輟過學,挨過餓。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他刻苦讀書,成績優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保守派”,多次遭到抓捕和壓制,最終失去讀高中的機會。參加工作後,他竭力避免捲入派性鬥爭,卻不斷吞下派性鬥爭造成的苦果。在不斷磨難和掙扎中,他堅持自學,並逐步掙脫單純、輕信、盲從的羈絆,走向成熟,也獲得了真摯的愛情。改革開放之後,他終於圓了大學夢。他的形象真實揭示了農村知識青年在上學、回鄉、工作過程中的處境和命運,反映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和成長軌跡。該書於2014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1] 。

《青春突圍》是吳炳西先生編著的一部紀實小說。本書主要講述的主人公是與新中國同齡的鄉下孩子,自幼立志奮飛。但他的奮鬥之路崎嶇坎坷,歷經磨難。他家境貧困,輟過學,挨過餓。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他刻苦讀書,成績優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保守派”,多次遭到抓捕和壓制,最終失去讀高中的機會。參加工作後,他竭力避免捲入派性鬥爭,卻不斷吞下派性鬥爭造成的苦果。在不斷磨難和掙扎中,他堅持自學,並逐步掙脫單純、輕信、盲從的羈絆,走向成熟,也獲得了真摯的愛情。改革開放之後,他終於圓了大學夢。他的形象真實揭示了農村知識青年在上學、回鄉、工作過程中的處境和命運,反映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和成長軌跡。該書於2014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

作者簡介

吳炳西,男,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畢業。1968年7月至1970年7月,農民;1970年7月至1987年7月,工人;1987年7月起,高校職員,2010年底退休。1974年開始在報刊發表散文、小說。

基本信息

作者:吳炳西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紅玉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0×1230mm1/32
字數:180千字
印張:8
版次:201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30.00元

作品導讀

從入學那天起,我就想飛。
一九五六年麥收之後,我已經七歲半,父母才把我送進學堂。
新生報名的頭天夜裡,我做了個噩夢:慢慢的,慢慢的,身上長出了翅膀。隨著“撲楞楞”一聲響,我展開翅膀,連同房子和床鋪一起飛到空中。突然,一陣黑風撲來,折斷了我的翅膀,我和房子、床鋪全都快速掉下。就在快要摔到地上的一剎那,房子和床鋪開始虛化,很快變成了白色棺材,越來越小。眼看被裝在棺材裡,我嚇得嚎啕大哭。
睡在旁邊的母親被哭聲驚醒,急忙撫摸著我:“衛真!衛真!你咋啦?”
我哭著說:“媽!我害怕。我做個夢,夢見……”
母親立即伸手捂住我的嘴:“別說!夜裡說夢不好。等天明日頭出來再說。睡吧!別怕,媽在這呢。”
孟大排的父親讀過幾年私塾,儘管算不上學富五車,但我們村地處偏僻,讀書人少,物以稀為貴,大家都尊稱他為“孟二先生”。孟二先生沉吟片刻,連連擊掌道:“好夢!好夢!棺材,棺材,有官有財。衛真哪,你是大福大貴呀!好好上學吧!”
聽了孟二先生的話,母親並沒有喜形於色,倒有些悽苦地說:“還大福大貴呢,不餓死就算好了。去吧,讀幾年書,識幾個字,總不能當一輩子瞪眼瞎。”
那時雖不興家長陪同到校報名入學,必要的叮囑還是免不了的。各家的大人都再三囑咐孩子,要聽老師的話,要懂禮貌,不要調皮搗蛋,不要打架等等。千囑萬嚀之後,就目送我們蹦蹦跳跳地奔向學校。
我們茅菴村有兩條東西街,分別稱為前街和后街,學校就在前街的中間偏西點兒。那裡原是一家地主的老宅,土改後成了村初級國小的校舍。三間正屋是老師的宿舍和廚房,兼做備課和批改作業的辦公室。東西兩邊各有一排廂房,每一邊分成兩個教室,正好可以滿足每個年級一個教室的需要。只是校園的空地面積太小,南北大約二十米,東西不過十米。
那時報名入學也是要面試的。我們走進校園的時候,面試已經開始。好在前來報名的孩子還不多,不大一會兒,我就被叫進了教室。一位老師端坐在一張課桌前,先問了我的姓名和年齡,接著拿起一個正方體小木塊,要我數一數它有幾個角和幾個平面。我數也沒數就說八個角。老師笑著點點頭,緊接著又問幾個平面,我還是不假思索地說四個平面。老師要我查一查,我固執地說不用查,就是四個平面。老師這才搖著頭說不對,堅持要我查一查。我不得不拿起那個小木塊,一個一個數,終於感到臉上發熱,小聲說六個平面。老師笑了,起身摸著我的頭說,明天來上學吧。
《青春突圍》《青春突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