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脫穎而出的45個關鍵點》

《青少年脫穎而出的45個關鍵點》

本書打開了青少年成功的智慧之門,從認識自己、理想、心態等九個方面細細闡述了怎樣讓自己脫穎而出的技巧方法,真正給青少年帶來了一次腦力的衝擊,使其明白“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奇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成功學大師奧里森·馬登曾說:“每個人都有一種偉大能力和力量,如果你能發現並利用它,你就會明白,你完全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憧憬!這種神聖的、永恆的、不朽的能力和力量,猶如一個無言的使者,時時鞭策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是的,上帝曾賦予你許多,所以,本質的你擁有很多可貴的東西,但你似乎沒有注意到它們,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者,你人為地掩蓋了它們,因此,你遲遲不能脫穎而出!而當你一旦明白,你會發現一年四季的風景都是那般美麗!
你現在可能一直在為別人的成功而喝彩——為你的同學或朋友,不要緊,閱讀完此書以後,很快,你就會看見你的同學和朋友為你而喝彩!

目錄

第一章 認識你自己
1.你自有你的價值
2.誰是你的造命人?
3.鎖住你的“精”與“氣”
4.靈魂深處的“三力法則”
5.畫一張人生的草圖
第二章 張開你的翅膀
6.繼續走完下一里路
7.你也有環遊世界的80美元
8.有一種分量叫誠實
9.把馬鞍系好
10.戰爭還是和平
第三章 理想永遠是成功的前提
11.站穩了,才能更好地欣賞風景
12.自由王國的理想人
13.下一個就是你
14.點亮理想的三盞燈
15.努力,是實現理想的最佳方法
第四章 情緒是成功的指揮棒
16.春——每個人至少得看上去像個成功者
17.夏——經歷狂風、暴雨,你依然蒼翠、鮮活
18.秋——葉片飄零,各歸各位,四處皆風景
19.冬——素白一片,熱血沸騰,開始另一輪美麗的循環
第五章 心存綠洲,才能找到綠洲
20.哀莫大於心死
21.寬容才是真君子
22.掙脫嫉妒的枷鎖
23.掀起你的蓋頭來1
24.給心靈洗個澡
第六章 時光不會在不幸處終止,也不會在幸運處停留
25.享受成功之歡樂,更要敢於正視失敗之痛苦
26.成敗,完全取決你把握機會的能力
27.勇於放棄,才能得到更多
28.每一次困境都是命運的恩賜
29.小事,常左右著人生大前程
第七章 門總為善於思考的人敞開著
30.走出“從眾”的陰影
31.不要做思維的奴隸
32.換位思考,做別人肚裡的“蛔蟲”
33.擁有大思維
34.成功來自你的“應變”思維
35.成大事要有“叛逆”的頭腦
第八章 學習路上,處處皆風景
36.你的學習心態正確嗎?
37.建立現代的學習理念
38.面對學習中的“雜草”,怎么辦?
39.學習讓你離成功近一點
40.引爆你的學習潛能
第九章 人生需要結伴而行,無論你有多么強大
41.“行走”五原則
42.注重合作的力量
43.解讀友誼
44.構建和諧交際圈
45.認清溝通的戰略地位

前言

成功學大師奧里森·馬登曾說:“每個人都有一種偉大能力和力量,如果你能發現並利用它,你就會明白,你完全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憧憬!這種神聖的、永恆的、不朽的能力和力量,猶如一個無言的使者,時時鞭策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是的,上帝曾賦予你許多,所以,本質的你擁有很多可貴的東西,但你似乎沒有注意到它們,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者,你人為地掩蓋了它們,因此,你遲遲不能脫穎而出!而當你一旦明白,你會發現一年四季的風景都是那般美麗!
本書打開了青少年成功的智慧之門,從認識自己、理想、心態等九個方面細細闡述了怎樣讓自己脫穎而出的技巧方法,真正給青少年帶來了一次腦力的衝擊,使其明白“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奇蹟”!
你現在可能一直在為別人的成功而喝彩——為你的同學或朋友,不要緊,閱讀完此書以後,很快,你就會看見你的同學和朋友為你而喝彩!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認識你自己
1.你自有你的價值
演說會開始了,著名的演說家沒有講一句開場白,手裡卻高舉著一張1000美元的鈔票。面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1000美元?”一隻只手舉了起來。演說家接著說:“我打算把這100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允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然有人舉起手來。
演說家又說:“那么,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么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在鈔票上來回走了幾步,然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經變得又髒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有貶值,它依舊價值100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地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所擊倒,甚至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你一定要始終記得自己的身份,懂得自己的價值。”
是的,就一張1000美元的鈔票來說,它的價值就是1000美元,無論它有沒有遭到蹂躪與踐踏。一個人,也只有始終正確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才能在人生的風雨之後,最終見得絢麗的彩虹。
其實,從很小的時候起,青少年就開始有了探究自己的欲望了。
也許你還記得自己年幼時候會問父母的問題:“我是從哪裡來的?”有趣的是,面對這看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疑問,大人們不是笑而不答,就是給出近乎千篇一律的答案“爸爸媽媽生的”,或乾脆說是“撿來的”。長大後,“撿來的”謊言不攻自破,不言自明,那不過是大人們用來對付孩子的玩笑話罷了。況且說是父母生的,也不足以作為解釋,因為,父母還有父母啊,一代接一代往前推,最初的人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所以,大人們無法回答孩子天真的提問。長大後,很多人忘了這個問題,只是一味地沿著時間的長河慢慢往前行走,於是,他們成了芸芸眾生中的絕大多數——平庸的人,只有一類人——傑出的人,永遠不會忘了“認識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了提醒自己及後人,在德爾斐神廟前刻上了“認識你自己”的格言;古希臘的智者普羅泰戈拉用盡一生時間,認識到“人是萬物的尺度”;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為了認識自己,不斷思索“斯芬克斯永恆之謎”,終於得出“人是社會的、具體的、不斷變化的,沒有絕對的人”這一偉大的結論……
你也許沒有能力像上述的偉人一樣看透人類的本質,但你至少有能力,也有責任看清自己的本質!
那么,青少年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呢?
(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在人類社會早期,人獸為伍,天地為家,人類處於意識的蒙昧時期。隨著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在不斷深化。人類逐漸發現自己與動物、樹木等的區別,從而產生了自我意識。於是,人類獲得了不斷認識自己的可能。
自我意識就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自我以及自己與周圍環境關係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認知、體驗和評價,是個體關於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態度的總和。自我意識具有目的性、社會性、能動性等特點,對個性的形成、發展起著調節、監督、校正的作用。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認識自己。比如,你滿意自己的外表、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嗎?你滿意你自己的成績,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嗎?你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別人對你評價如何?他們是喜歡你還是討厭你?這些問題都屬於自我意識的範疇。自我意識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個體對自身生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指對自己身高、體重、容貌、身材、性別等的認識,以及生理病痛、溫飽飢餓、勞累疲乏的感受等。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納,嫌自己個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會討厭自己,表現出自卑,缺乏自信。
個體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指對自己知識、能力、情緒、興趣、愛好、性格、氣質等的認識和體驗。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自我評價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緒起伏太大、自制力差等,就會否定自己。
個體對自己與周圍關係的認識與評價指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關係的認識、評價和體驗。如果一個人認為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會感到很孤獨、寂寞。
影響個體自我意識的因素除了與人的自我態度、成長經歷、生活環境有關以外,他人的評價,特別是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師、朋友、同學等的態度,也會對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2)了解自我意識的結構
要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更好地認識自己,還必須了解自我意識的結構。
由於自我意識既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又是心理活動的客體,涉及認知、情感、意志過程的多層次、多緯度的心理現象,所以,自我意識的結構表現在自我感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方面。
自我感知 自我感知主要涉及“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是這樣的人”等,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念、自我分析、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等。
一個人如果自我感知不正確,就會像下面這隻佛塔上的老鼠一樣:
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實在是太幸福了,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梭,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它甚至還享有別人無法想像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籍,它可以隨意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興起之時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的時候,這隻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它猛抽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隻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它一把將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人們向你跪拜,只是因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為你!”野貓譏諷道,然後,它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掰成了兩半。
極其愚蠢的自我感知使可笑的老鼠命喪貓口。青少年朋友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感知,否則,你也將被社會這隻“貓”一口吞掉。
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屬於情緒範疇,它以情緒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人對自己的態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滿意自己”、“我是否悅納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種自我感受,以自尊、自愛、自信、自卑、自憐、自棄、自恃、自傲、責任感、義務感、優越感等表現出來。
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主要表現為人的意志行為。它監督、調節人的行為活動,調節、控制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對他人的態度,涉及“我怎樣節制自己”、“我如何改變自己”、“我如何成為理想的那種人”等,表現為自主、自立、自強、自製、自律、自衛等。
(3)認識青少年階段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人的自我意識是隨著人生每一階段的成長而逐漸發展的。個體的自我意識從發生髮展到相對穩定,大約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它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發展,起始於嬰幼兒時期,萌芽於少年兒童期,形成於青春期,發展於青年期,完善於成年期。而青少年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最重要的時期。自我形象得到良好建立,人就會生活得有信心及動力。了解和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就能進一步邁向成熟的階段。
雖然自我發展隨著人的發展而發展,但青少年階段的自我意識發展應格外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它和其他年齡段的發展有所不同,由於其特殊的教育環境和知識背景,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發展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
強烈關心自己的發展青少年不是直接進入社會,而是有十年左右的知識技能準備時間。在這段緩衝期里,圍繞個人發展、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探索自我。比如,他們會經常獨思、反省這樣一些問題:“我聰明嗎”,“我風度如何”,“別人會怎么看我”,“我性格怎樣”,“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能自覺地把自我的命運和集體、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經常考慮如何為社會服務。
自我評價能力趨於客觀 由於各類知識增多,生活經驗擴大,感性與理性趨於成熟,大多數青少年對自己的分析、評價逐漸變得客觀、全面。大多數青少年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基本與外界一致,並且自覺地按照社會的要求來評價和設計自己。
自我體驗豐富而複雜一般來說,青少年自我體驗的情緒、情感基調是積極的、健康的。大多數人喜歡自己、滿意自己,自尊,自信,好勝。但是他們自我體驗也比較複雜,凡是涉及“我”的以及與“我”相聯繫的許多事物,都常常引起他們的情緒、情感反應。對別人的言行和態度極為敏感,願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閉鎖於內心,且內心體驗起伏較大。取得成績時容易產生積極、肯定的自我體驗,甚至驕傲自滿、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時又易產生消極、否定的情感體驗,甚至自暴自棄、悲觀失望,有明顯的兩極情緒。
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 青少年自我控制的能力會逐步提高,自覺性、堅持性、獨立性和穩定性顯著發展,有強烈的自我設計和自我規劃的願望。絕大部分人都奮發向上,力爭成才,並且根據自我設計目標,自覺調節行為,同時強烈要求獨立和自治,希望擺脫依賴和管束。
《聖經》上說:“任何一個人都是劫後餘生的人。”請你相信,你來到這個世上,並且一直生存在這個世上,就是一個莫大的奇蹟!現在的你也許是平凡的,還沒有什麼作為,但那並不影響你存在的價值,只要你弄清自己的身份,始終正確地認識自己,你就能走出平庸,走向卓越。
2.誰是你的造命人?
誰是你的造命人?是佛?是耶穌基督?是……
中國的古人認為,在“萬物有靈”的自然界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人們虔誠地相信,自己是某種動物的後代,這種動物具有神力,它生氣勃勃、強悍勇武、機智靈活、長生多產。於是,他們把它提升、簡化為某種圖案,加以崇拜。這種動物他們稱之為“龍”,而被他們頂禮膜拜的圖案就是“龍圖騰”。
基督教的信徒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在他們的《聖經》中,上帝是無所不能的神,他用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與人。上帝創造的男人名叫亞當,女人名叫夏娃,夏娃因受不了蛇的誘惑,吃下了上帝明令禁止吃的善惡樹上的果實(禁果)。於是,兩人被上帝懲罰,他們來到了悲苦的人世間繁衍生息,女人飽受生育之痛,男人經受勞動之苦。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認為,人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是低級向高級、人猿向人演變的過程。恩格斯在達爾文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的論文中認為:“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第一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現代,我們絕大多數人推崇達爾文與恩格斯的看法,這也是對前兩者的否定。由此可見,人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人不是由“龍”、“上帝”生出來或造出來的,而是依靠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努力,才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所以,你可以自豪地說:“我的造命人是我自己!”
是的,只有自己才能最終成就自己!身體上,我們出生後就已經是人了,不需要我們重新創造;可是精神上,我們出生後是一片空白。你必須做自己的造命人,造就自我!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青少年雖然活在世上,卻無法找到自己生活的軌跡。這些青少年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他們按照別人的意願而生活,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無法把握自己。這些人需要狠狠的一耳光,補上“造就自我”這一課,重新塑造自己!
青少年可以按照以下建議進行“造就自我”的訓練:
(1)撕掉已有的“自我標簽”
造就自我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撕下自己身上已有的“自我標籤”。我們隨時可以聽到類似的話語,“噢,我不行”、“我性格內向”、“我害怕與人交往”、“我的工作能力不行”……心理諮詢專家將這些人們對自己的評斷稱之為“自我標籤”。
那么,青少年身上的自我標籤從何而來呢?
一方面,“自我標籤”往往來自於他人。當你還是小孩時,其他人給你掛了一些標籤,你一直戴到今天。例如“某某總是那么害羞”或者“某某跟他爸爸一樣,沒有一點音樂細胞”等。尤其是家長的某種疏忽,過分地保護,對青少年出門、過馬路、上學總是大驚小怪地嚷嚷“當心,小心”,使他們自小就產生了“離開”大人不行的消極心理。或者當眾揭青少年的短,使他們天長日久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大人的意見。再或者,當青少年剛有一點獨立創造的思考,就被家長壓制,主觀上強化青少年的失敗痛苦感等,這些都容易使青少年貼起消極的“自我標籤”。
另一方面,“自我標籤”還可以來自青少年自己。很多青少年由於害怕艱難痛苦的改變而給自己定了一些“標籤”,例如“我就是這樣”、“我總是這樣”、“不知怎么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這些話中每一句,其實都是在說“我要繼續保持我的現狀”。
這些可怕的“自我標籤”掛上容易,撕下難。但是,一定要下決心撕掉這些“標籤”,否則你會長期陷入可怕的生活誤區中而不能自拔,永遠不可能成為自己的造命人。
智慧而年老的牧師胡里奧,在密西西比河邊遇見了憂鬱的年輕人費列姆。費列姆唉聲嘆氣,滿臉愁雲慘霧。
“孩子,你為何如此鬱鬱不樂呢?”胡里奧關切地問。費列姆看了一眼胡里奧,嘆了口氣:“所有人都說我是一個的笨蛋、窮光蛋。事實上,我確實是這樣,我沒有房子,沒有太太,更沒有孩子;我也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整天飢一頓、飽一頓地度日,我就注定是這樣一無是處地過一輩子了!”
“傻孩子,”胡里奧笑道,“難道你就這樣看待你自己嗎?其實,你是一個百萬富翁呢!”胡里奧有點兒詭秘地說。
“百萬富翁?您別拿我這窮光蛋尋開心了。”費列姆不高興了,轉身欲走。
“我怎么敢拿你尋開心?孩子,現在你能回答我幾個問題么?”
“什麼問題?”費列姆有點兒好奇。
“假如,現在我出20萬美元,買走你的健康,你願意么?”
“不願意。”費列姆搖搖頭。
“假如,現在我再出20萬美元,買走你的青春,讓你從此變成一個小老頭兒,你願意么?”
“當然不願意!”費列姆乾脆地回答。
“假如,我現在出20萬美元,買走你的美貌,讓你從此變成一個醜八怪,你
願意么?”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