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之邊緣》

《鏡之邊緣》

《鏡之邊緣》是一款風格獨特的“主視角逃跑”遊戲作品,之前曾經獲得過萊比錫GC大會的“最佳XBox 360遊戲”,E3的“最佳原創遊戲”等多項大獎。玩家扮演一位名叫“Faith”的亞裔女孩,生活在一個被惡勢力控制的大都市中。在經過特殊訓練後,她的工作就是為各種地下組織傳遞信件。由於警察從天上到地下處處追擊,雖然玩家也能夠撂倒一兩個敵人,但最佳的生存方式只有逃。

基本信息

遊戲簡介

《鏡之邊緣》《鏡之邊緣》

《鏡之邊緣》的動作風格沒有《波斯王子》那樣神話似的誇張,類似時下流行的極限運動“跑酷”。整個遊戲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玩家在大廈叢林中奔跑跳躍,緊張的尋找逃出生天之路,耳旁聽著女主角輕輕的喘息聲,遊戲體驗相當特別。

《鏡之邊緣》是一款風格獨特的“主視角逃跑”遊戲作品,之前曾經獲得過萊比錫GC大會的“最佳XBox 360遊戲”,E3的“最佳原創遊戲”等多項大獎。玩家扮演一位名叫“Faith”的亞裔女孩,生活在一個被惡勢力控制的大都市中。在經過特殊訓練後,她的工作就是為各種地下組織傳遞信件。由於警察從天上到地下處處追擊,雖然玩家也能夠撂倒一兩個敵人,但最佳的生存方式只有逃。
自從玩到遊戲的DEMO後就開始期待這個遊戲,今天買回家一口氣玩了三關,算上訓練關(DEMO那關)就是4關了,遊戲比預期的還要爽快,後面的關卡個個驚險刺激,每打過一關都發現自己已經滿手是汗,第二關結尾的追逐戰相當爽快,對操作越熟練遊戲玩起來就越流暢,能做到沒有停頓的奔跑和跳躍後那種感覺實在是太美了~~遊戲中的戰鬥也很有趣,遊戲中你是空手沒有武器的,所以如果不想跟敵人正面做戰的話就只能選擇逃跑,如果要打的話可以先去搶敵人手上的武器(肉搏也可以,比較危險),看到遠處落單的敵人時你可以衝過去先給對方一個產腿,跟著再對著JJ一拳,趁他捂JJ時照著頭兩拳把他打爬,跟著揀起掉在地上的槍利用地形做掩護幹掉剩餘的敵人。

作業系統

《鏡之邊緣》《鏡之邊緣》

畫面
很清爽的畫面
簡單又不缺乏美感,畫面的整體色調很柔和,帖圖質量很高,看起來很舒服,一些寬闊的場景都很有魅力。遊戲的光影效果很好,無論是房間裡還是樓群中都充滿了光照的真實感。遊戲的貞數很足,遊戲中不會碰到掉貞和拖慢的現象,畫面上也幾乎沒有鋸齒。唯一不滿的地方就是遊戲中在樓房的玻璃上映射不出自己的影像(過場除外),比較遺憾
遊戲性
可能很多人會對第一人稱ACT感到比較陌生吧?為什麼它不做成第三人稱的呢?原因就是第一人稱視角有著第三人稱永遠無法取代的帶入感,而鏡之邊緣憑藉著DICE小組的強大實力把遊戲中的真實感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遊戲中的每一次呼吸,每個碰撞,每一次中彈都能通過畫面,音效和手柄的震動真實的傳達給玩家。你在遊戲中會真實的感受到在樓間飛躍的爽快感,被敵人追逐的緊張感,站在高處的暈鏇感,和當你通過熟練的操作穿梭在城市的動脈中並能夠連貫的做出一套套高難度動作時的成就感。
操作
遊戲的操作很簡單而且容易上手,沒有任何複雜的按鍵過程,基本上都是一個按鍵就能完成一個動作,遊戲開始還有一個訓練關,很詳細的教會你各種操作,剩下來要做的就是去熟練的運用各種不同的動作。遊戲中關卡提示也很人性化,遊戲中按住B鍵視角就會對準你該去的地方,不容易迷路。
音效
遊戲中的配樂以電子音樂為主,並且完美的烘托出了追逐或者逃亡時的緊張氣氛,印象很深的地方就是當你為了躲避直升機和警察的追逐時來到一個樓層頂端只有一隻腳寬的掉橋邊緣,準備跳到遠處的另一座高樓頂部時,四周的空氣頓時寧靜,急促的音樂瞬間消失,令人心曠神怡的主題曲緩緩的響起,這時心中的恐懼和緊張感頓時消失,一段助跑後按緊跳鍵,伴隨著耳邊的風聲在空中飛起,時間好想停頓了一樣,遠處地面焦雜的車輛顯得那么渺小,伴隨著你的只有空氣的流動,再轉過神來時你已經穩穩的站在了高樓的另一邊。
劇情
政府在多年前為了改建城市和實行專政制度用暴力鎮壓了市民,女主角也在那時失去了親人,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已經忘記了過去的慘痛經歷,屈服於政府並開始了“安穩”的生活,但是我們的主角確選擇了另一條路,並通過努力的訓練和生來的天分成為了一名RUNNER,所謂的RUNNER就是在信息和社會受到嚴密監控中的城市用原始的方法(穿梭在樓層間)傳達信息。
說實話我玩的時候沒怎么仔細看劇情,比起劇情更吸引我的是遊戲本身,遊戲中的過場都用動畫的方式表達,風格很獨特。

遊戲特性

《鏡之邊緣》《鏡之邊緣》

第一人稱的視角往往出現在射擊類型的遊戲中,而像《鏡之邊緣》這樣一部以動作為主的作品之所以要採用這種視角,目的是想給玩家最為真切的動作體驗,這在以往純粹的動作遊戲中從未有過,而且,相比《古墓麗影》這樣的遊戲,《鏡之邊緣》的動作更為自由、寫實和有說服力,比如身體滑行著穿過障礙物、凌空翻筋斗、側身踩著牆壁橫空飛過、搖搖晃晃的走鋼絲等等。這個遊戲沒有迷你地圖,畫面上也看不到主角的胳膊和腿(但遊戲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你面前所呈現的是一座色彩有些過於明快的城市——《鏡之邊緣》採用了“虛幻3”引擎,以及DICE自己開發的照明技術——你可以操控你的主角施展各種“跑酷”動作,在這座城市的高樓和鋼筋混凝土之間穿行。
這座城市由極權政府控制,根據女主人公的外型和城市中寫有繁體漢字的廣告招牌,它很可能是在影射某個亞洲城市。城市裡警察四處遊蕩,他們採用高壓手腕鉗制民眾的喉舌,市民的一言一行都被政府監控,而女主人公費絲(Faith)正是一個遊走於極權邊緣的“信使”,她的任務是躲避警察的追捕,為反政府的地下黨派傳遞信息。
像風一樣奔跑
和《古墓麗影》相同,《鏡之邊緣》考驗的是你的應變能力,以及你的女主角如何與環境互動,但又與《古墓麗影》不同的是,它追求的是一種“持續奔跑”的動作效果。蘿拉可能有時間停下來欣賞山野風光,思考下一步該往山崖或石壁的哪一個邊緣跳躍,而《鏡之邊緣》幾乎不給你多少思考的餘地,時間總是藏在你身後的最大敵人,它不停的壓迫你一直向前向前再向前,荷槍實彈的警察或其他追捕者時刻出現,容不得你喘息和鎮定情緒。

第一人稱的視角正為這種快節奏的遊戲方式而引入,以便營造出一種近乎窒息的緊張情緒。你必須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身手老練的“逃跑者”,從一個房頂飛躍到另一個房頂,遊戲視角隨著奔跑的動作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當費絲加速時,畫面將變得模糊、銳利且感覺像風,而當她滑鏟過某個障礙物,視角將自然而然的貼近地面。

雖然是第一人稱,但根據費絲跑動的步態,遊戲中有時候會看到她的手、胳膊和腿,甚至上身出現在螢幕上,比如加速跑,螢幕上可以明顯看到她的手和腳在上下有節奏的擺動,而當她飛身攻擊某個擋道的彪形大漢,她的腿將從螢幕上迅速伸展出,踹向這個電腦AI控制的敵人。

既然把如此緊張、刺激的動作作為遊戲表現的重點,那么這裡自然會有一些與動作相關的規則。首先的一點,是“動力”的存在,“動力”好比“集氣”能力,要獲得一定的“動力”,必須流暢的完成一連串驚險的跑動動作,如果沒能成功的串聯起這一系列的跑動動作,將導致“動力”丟失,“動力”丟失往往意味費絲在飛躍某個屋頂時凌空跌落,或者無法到達遊戲指定的下一個目的點。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中,遊戲會要求你聚集起特定數量的“動力”去穿越某些難以穿越的區域。事實上,《鏡之邊緣》的操作是比較簡單的,遊戲中絕大多數的動作只需要“上”和“下”兩個鍵來完成,“上”鍵常用來實施跳過障礙、大跳、爬或者抓住纜繩、直升機的起落架這樣一些動作,而“下”鍵常用來滑行或者就地打滾等動作。

由於沒有迷你地圖指示方位,為避免新手玩家一進入遊戲就暈頭轉向,《鏡之邊緣》採用了名為“奔跑者視角”(Runner Vision)的系統。它是一個“高亮”設定,場景中哪些道具和平台可以用來做動作,都用“紅色”的“高亮”圖形進行了標記,像大樓之間的橫空管道、長長的斜坡、可以打開的門之類,玩家一看到這些標記就能心領神會,知道這些位置可以穿越、跳躍或者攀爬。當逐漸深入遊戲,這個方位暗示系統將逐漸消失,最終只會顯示每個關卡的目的點。當然了,老鳥們一開始就可以在遊戲設定中關掉“奔跑者視角”。

儘管“奔跑者視角”顯示的方位往往不是關卡中最有效的捷徑,但利用它,可以有效的聚集“動力”。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個名為“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的輔助系統,它類似於《馬科思·佩恩》的“子彈時間”模式,當這個模式被打開,玩家能在不丟失“動力”的情況下,進行奔跑動作的預先設定。

雖然費絲可以打翻警察,拾取他們的槍枝,但《鏡之邊緣》執行製作人歐文·布里恩(Owen Brien)強調,“這個遊戲的焦點不在槍戰上,而是在費絲這個角色身上”,它的玩法集中於尋找穿越遊戲場景的最佳路徑,而戰鬥居於其次。在今年的E3上,布里恩透露,如果玩家不開一槍的打通遊戲,最終將獲得一個大的獎勵。至於是什麼,惟有等到遊戲推出後方能揭曉。《鏡之邊緣》另外一個“蔑視”暴力的做法是,攜帶武器將減緩費絲的跑動速度,武器越重,她的速度越慢。

除了無休止的奔跑,每個關卡中還將有一些“信件袋子”可以收集,它們類似於“隱藏包裹”和“秘密地點”。這裡也有“限時”模式,玩家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遊戲指定的地點。

《鏡之邊緣》《鏡之邊緣》

新式女英雄
相比擁有億萬身價的蘿拉·克勞馥,費絲(Faith)的出身要“悲慘”得多。她的父母因為反對極權制政府雙雙被殺,她和姐姐相依為命,被迫在街頭長大。街頭生活方式養成了她們獨立自主,不受主流社會支配的性格。後來,她的姐姐也因為參加反政府組織受到政府的迫害,並最終被捕。為了營救姐姐,費絲擔當起反政府組織的“信使”,這些信使被稱為“奔跑者”,因為城裡的極權政府監控著市民們的一言一行,這些反政府黨派要想相互交流,必須通過“奔跑者”來傳遞信息。《鏡之邊緣》的故事由遊戲行業知名的美女編劇妮嬡娜·普拉切特(Rhianna Pratchett)來講述。

費絲原本只是《鏡之邊緣》多人模式中許多個角色中的一個,之所以被從中“請”出來擔當遊戲的主角,是因為DICE製作組在幾年的開發中不知不覺的“愛上了她”。布景師約翰尼斯解釋,“兩年來她已經長大成人,從原初的許多個角色中脫穎而出。她的鞋子來自於一些有趣的概念藝術;她胳膊上的紋身表示她是一個畢業於某工程學院的少女。我不要一個看起來像日本癟三的形象來擔當主角……我要的是一些個性化、獨特的事情,這個角色首先得是一個有背景、有情緒、有血有肉的人。如果她讀的是電子學,那她胳膊上將有紋身,那看起來就像電路板……”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考慮,費絲既沒有被塑造成一個“高大全”的“英雄”,也沒有被貶損為“玩世不恭”的“女流氓”,用編劇妮嬡娜·普拉切特的話說,“她和你我一樣,有自己的缺點,但她通過平凡的事情做到了人生的不平凡”。《鏡之邊緣》講述的是一個反專制、反腐敗的故事,說起來很有現實意義,在遊戲中為費絲擔當嚮導的是名叫墨丘利(Mercury,羅馬神話中的信使神)的神秘角色,這個角色將幫助費絲躲避無道政府的迫害,並戰勝那些試圖消滅她的追殺者。
多彩城市
“鏡之邊緣”這一名稱很貼近遊戲的畫面風格和主題,“鏡”指的是摩天大樓的玻璃櫥窗,這裡直接影射現代化的大都市,“邊緣”則表示女主角費絲的生存狀態,她游弋在城市的邊緣,與極權制社會若即若離。遊戲中的這個城市雖然表面上像“烏托邦”,擁有較低的犯罪率、一塵不染的街道和消過毒的城市建築,但它由極權政府控制,市民都處在被監視的狀態下,無法公開表達他們的聲音和情緒。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那些反政府的市民要相互溝通,唯一的方式是僱傭“奔跑者”去偷偷的傳遞信息。
畫面上,除了白色,城市的主色調還有紅、黃、藍、橙四種暖色,以及少量的綠色,以便這個城市外觀上看起來純淨無比,積極向上,恍若天堂。搞笑的是,甚至城市中的植物和樹木都是白色。這裡沒有灰色這樣一些相對比較“冷”的顏色,視角上,《鏡之邊緣》的畫面風格相當獨特,你在以往的遊戲中從沒見過。顏色還是一個重要的指示器,因為遊戲過程中沒有雷達裝置或生命條之類的東西,當費絲受了傷,你將從視角上看到原本飽和的畫面會逐漸褪色。
為了避免這種過於明快和“乾淨”的第一人稱畫面導致玩家眩暈和嘔吐,DICE製作組在畫面中央特意設定了一個微小的十字線,它就像CS中手槍的準心,用DICE製作組的官方說法是,它的功能在於“測點定位”,當玩家操控費絲四處跑動時,這個十字線將是一個參照物,讓玩家的潛意識擁有一個“著力點”和“平衡點”,從而防止頭昏眼花。

操作說明

《鏡之邊緣》《鏡之邊緣》

LS:方向
RS:視角
LB/LT:卷身(比如跳過鐵絲之類的可以用到)
LB:跳躍
LT:下蹲/側滑/懈力
RB:轉身
RT:攻擊/射擊
B:任務方向
Y:解除敵人武裝(敵人武器變為紅色時)
X:時間減緩
A:動作鍵
BACK:任務選單
START:主選單

遊戲總評

鏡之邊緣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創意形作品,另類的風格住定了它不會被所有人接受,整個遊戲的亮點集中在奔跑和跳躍,槍戰和打鬥並不是重點,這樣看來GAME SPOT對此遊戲的評價和評分就很幼稚了,他們在評論中一再強調遊戲中的槍戰部分有多么薄弱(這也是他們給低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卻不知道製作人的本意是讓你在遊戲中靈活利用地形奔跑跳躍迅速避開敵人,而不是去和他們正面火拚,以DICE小組的實力把《鏡》做成一款射擊遊戲簡直易如反掌,但這次他們想帶給玩家的是一種全新的遊戲體驗。

編劇

《鏡之邊緣》《鏡之邊緣》

妮嬡娜·普拉切特(Rhianna Pratchett)是遊戲行業的才女之一,她的專長是遊戲劇本的撰寫、場景的剪下和遊戲對話的設計。她曾為索尼的PS3遊戲《天劍》 (Heavenly Sword)和Codemasters的《霸王》(Overlord),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遊戲作品編寫劇情。她也是“國際遊戲開發者聯合會”(IGDA)和英國作家協會的會員。“遊戲故事能夠講的更好,但我們始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這個行業逐漸被更多的主流人群接受,如何的改進遊戲方式去適應他們將是我們永遠要做的事情。”妮嬡娜如是說。

對於費絲這樣一個角色,妮嬡娜的評價是,“和DICE製作組共同為費絲注入生命,給予她豐滿的內心世界,添加牢固的人物關係和身世背景,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體驗。我的女英雄和英雄總是一些尋常的人們,但他們能經歷故事中所敘述的那些事情,變得非比尋常。費絲受過專門的訓練,但她的的確確不是什麼超級英雄。她有她的缺點,就像我們所有的人。簡單說,她是真實的,這正是她的迷人之處。”

DICE執行製作人歐文·布里恩對於妮嬡娜·普拉切特參與《鏡之邊緣》劇本的編撰也報以很高的評價,“能和妮嬡娜共同開發這個故事,我們覺得極端幸運,她不僅是作家,而且是核心玩家。”

因為10年遊戲生涯中所做出的成就,妮嬡娜·普拉切特已經得到了遊戲行業的認可,在Next-Gen.Biz網站所作的投票活動中,她被玩家評選為100個遊戲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