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這一樂曲被公認為拉赫瑪尼諾夫的“最高傑作”,廣受世人的喜愛和歡迎。在所有俄羅斯作曲家所作的鋼琴協奏曲中,本曲為首屈一指的名作。本曲除了在構造上的完滿妥善之外,同時充分發揮了抒情性和鋼琴化的效果,而且把這些作了絕佳的統一。尤其是本曲中的幾個旋律充滿了浪漫性情趣,因此,不是經常被附上各種歌詞竟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編成爵士樂,廣為流行。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榮獲鋼琴金獎,同年他從莫斯科音樂院畢業之後,就已經頗有聲望了。這時候他受託作一首鋼琴協奏曲,於是在1899年開始著手創作。然而不久後,他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漸痊癒,所以本曲實際完成於1901年。有些人認為這一協奏曲所擁有的憂鬱性格,就是從拉赫瑪尼諾夫這一段病情而來。其實不盡如此,從本曲宏大的氣勢來看,倒不如說它是拉赫瑪尼諾夫完全恢復健康後,創作欲橫溢時的優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開頭,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後,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的c小調第一主題(片段1)。在中提琴的引導之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片段2),這一主題充滿了甜美的傷感,被認為是“最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樂章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開始的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來的,帶有沉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片段3)。
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由弦樂的演奏告一段落之處,鋼琴雄糾糾地奏出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了第二個主題(片段4),這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樂章結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並逐漸加快速度,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
作者介紹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曾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作有《第二鋼琴協奏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 《阿萊科》 、《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 《第二交響曲》 、管弦樂《死之島》、《鍾》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後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國後,創作上充滿了不協和與悲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