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電影,是電影的主要類型之一。人類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戰爭的歷史,戰爭也在不斷打造和開創著新的歷史。身處戰爭中的人們,因生死存亡的考驗而表現出其為人之核心品質,亦因之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內涵產生了最深刻的疑問和探究。戰爭電影,一方面可以重現激烈緊張的戰鬥場景,一方面可以對人性的另一面進行揭示和反思,紀錄性、商業性、文化性並存。溫情脈脈的面紗有時可以揭去,有時又不得不披上。
簡介
世界各國戰爭電影在創作上顯現出許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體的創作方法上因民族特點、歷史內容、文化傳統、電影技巧、意識形態的不同又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本文在戰爭電影內部提出全景式戰爭電影、人物性戰爭電影、事件性戰爭電影等不同層次,以利於比較研究。
一、蘇聯戰爭電影
衛國戰爭之後,蘇聯拍攝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全景式戰爭電影,代表作品有《解放》(包括《攻克柏林》等多部分)、《莫斯科保衛戰》、《圍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等。蘇聯還創作了一批規模相對較小,表現具體戰役的戰爭電影,如《冬季戰爭》、《第三次打擊》、《易北河會師》等。蘇聯的此類作品在世界電影史中首屈一指,它們詳盡地交代了戰爭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原因,描繪了整個戰爭的來龍去脈、戰鬥進程,刻畫出敵我雙方以及第三方各個層面的眾多人物形象,突出表現戰爭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戰鬥,詳細展現戰鬥武器及戰術手段,如教科書般準確、細緻。全景式戰爭電影全都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大多忠於史實,再現當年情景,並不過於憑空編造。這一類電影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投資鉅萬,不少甚至是傾國力拍攝,以求紀念歷史,昭示後人。
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在表現層面上一般分為敵我雙方大本營、敵我雙方各級指揮部、基層戰士和普通百姓、敵後戰線幾個部分。在敵我大本營中,領導者的形象得到著重刻畫,主要體現者為斯大林和希特勒,以及朱可夫等軍事主官。敵我大本營因所處空間所限,具體場景往往是“開會”。而各級指揮部則不相同,方面軍、集團軍一級的指揮部相對固定,因特殊情況也體現為行軍途中和臨時指揮所。敵我雙方的的將軍們大多冷靜、善戰,有時也塑造少數懦弱、蠢笨甚至叛變的將軍形象。能夠跳出這個套路的人物往往更顯有聲有色,例如單人乘車前往崩潰前線的朱可夫大將和徒步帶領從中亞趕到的步兵師走上前線的潘菲洛夫少將。前線戰士的戰鬥十分激烈,由於衛國戰爭是海陸空同時進行,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中的戰鬥場面顯出很強的觀賞性,有空戰、海戰、陣地戰、坦克戰、登入戰等等。基層戰士不同的性格形象在影片中大量湧現。普通百姓活躍在支前的戰線上。而敵後戰線一為游擊隊,一為情報員,然則此二者在全景式戰爭電影中出現得較少,而多出現在其他戰爭電影中。作為戰勝國的蘇聯在影片中並不特別醜化對手德國,電影中的德軍官兵大多驍勇善戰,而不是一觸即潰的紙老虎。對德國人的負面描寫,主要集中在傲慢自大和虐殺戰俘等反道德因素上。
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由於蘇聯戰時紀錄片資料的豐富及本國軍事電影的傳統,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動員國力、軍力的便利條件,蘇聯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的規模極其宏大的場面,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不能及。動員數萬兵員數千裝甲車輛的大會戰,努力按照戰役進行的歷史進程演進,使用複雜的電影設備(常用航拍),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歷史場景,其觀影效果令人嘆為觀止。此類影片的不足之處是面面俱到,主次欠明,缺少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多少影響了作品的質量。值得重視的是,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全景式戰爭電影在一段時間以後也在一定程度上和真正的紀錄片一起成為歷史文獻,經常在不同的電影電視節目中混用,不免也有電影被誤視為紀錄片的情況出現。
表現歷史人物的人物性戰爭電影有《斯捷潘•拉辛》、《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普通一兵》等。斯捷潘•拉辛是沙俄時代農民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一代開國沙皇、烏沙科夫是俄土戰爭中的海軍統帥、普通一兵馬特洛索夫是黃繼光式的英雄人物。可以看出,蘇聯電影注重表現戰爭中不同階層的英雄形象,這也是世界各國人物性戰爭電影的共同特徵。
在規模超級宏大的全景式戰爭電影之外,蘇聯還拍攝了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事件性戰爭電影。其中一部分表現戰爭中發生的局部事件,一部分則是具有人性思想或者反思意味的影片。《戰艦波將金號》、《馬克辛三部曲》、《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帶槍的人》、《她在保衛祖國》、《士兵之歌》、《燕南飛》、《一個人的遭遇》、《第四十一個》、《伊萬的童年》、《自己去看》(白俄羅斯)、《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狙擊手》、《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一個穆斯林》、《土耳其式開局》、《布穀鳥》等都屬於事件性戰爭電影。
影響
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戰爭片,但卻是一部對於蘇聯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作品。影片中的戰鬥場面並不多,卻深刻地揭示了沙俄時代階級鬥爭的嚴酷和一場新的革命戰爭必將到來的原因。《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表現了後方高炮部隊女戰士們在和德國空降兵的作戰中英勇犧牲,美麗的生命被戰火無情吞噬,具有人道主義的意味。《士兵之歌》表現了蘇聯紅軍戰士在戰鬥間隙回故鄉探親路上的所見所聞,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戰爭中的善良和醜惡。《自己去看》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表現了淪陷區德軍的暴行,激發人們對法西斯主義的警惕。
蘇聯影片中有一大批反思歷史、審視自我的作品。這些影片有的對戰爭的殘酷進行了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有的對由於戰爭中的特殊環境對“自己人”產生的懷疑和傷害進行了反思。《燕南飛》、《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第四十一個》都是此類電影的代表作。他們的產生,源自於蘇聯所具有的東歐哲學傳統和蘇聯電影工藝,在完成主題講述的同時,在視聽語言上也為世界電影作出了貢獻。《燕南飛》中的長鏡頭、《一個人的遭遇》中的主觀鏡頭、《伊萬的童年》中夢境的處理,都是視聽語言運用的經典範例。由於特殊政治時期的影響,這些影片大多曾被打入冷宮,但一經解禁,立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近期俄羅斯拍攝的戰爭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戰爭片的影響,無論主題立意、人物定位還是表現形式、視聽技巧,都顯示出西方商業電影的某些特徵。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有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歷史、生活的權力,某些看似國際標準的電影規則,事實上對於其他民族、國家的電影是不適合的,何況俄羅斯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足以使用自己的話語進行電影講述的國家。暫時的經濟、政治困難並不應該導致俄羅斯電影拋卻自己光榮的歷史,轉而使用他者的話語換取所謂的與國際接軌。蘇聯一代代的電影前輩為他們的電影帶來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必將會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再次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