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時歌》

《醉時歌》是一首由唐代作者 杜甫著作,情感豐富,表現其鬱郁不得志的古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醉時歌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古體詩

作品原文

醉時歌(1)
公袞袞登台省(2),廣文先生官獨冷(3)。甲第紛紛厭梁肉(4),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5),先生有才過屈宋(6)。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7),被褐短窄鬢如絲(8)。日糴太倉五升米(9),時赴鄭老同襟期(10)。
得錢即相覓(11),沽酒不復疑(12)。忘形到爾汝(13),痛飲真吾師。
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14)。但覺高歌有鬼神(15),焉知餓死填溝壑(16)?
相如逸才親滌器(17),子云識字終投閣(18)。先生早賦歸去來(19),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20)。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作品注釋

(1)醉時歌:作品原註:“贈廣文館博士鄭虔。”
(2)袞袞:眾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都是當時中央樞要機構。
(3)廣文先生:指鄭虔。因鄭虔是廣文館博士。冷:清冷,冷落。
(4)甲第:漢代達官貴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說“甲第”。厭:飽足。
(5)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傳說中我國古代理想化的聖君。
(6)屈宋:屈原和宋玉。
(7)杜陵野客:杜甫自稱。杜甫祖籍長安杜陵,他在長安時又曾在杜陵東南的少陵附近住過,所以自稱“杜陵野客”,又稱“少陵野老”。嗤:譏笑。
(8)褐:粗布衣,古時窮人穿的衣服。
(9)日糴:天天買糧,所以沒有隔夜之糧。太倉:京師所設皇家糧倉。當時因長期下雨,米價很貴,於是發放太倉米十萬石減價濟貧,杜甫也以此為生。
(10)時赴:經常去。鄭老:鄭虔比杜甫大一、二十歲,所以稱他“鄭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懷和性情相同。
(11)相覓:互相尋找。
(12)不復疑:得錢就買酒,不考慮其他生活問題。
(13)忘形到爾汝:酒酣而興奮得不分大小,稱名道姓,毫無客套。
(14)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燈光映射下閃爍如花。
(15)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詩成若有神”、“詩應有神助”的意思。
(16)填溝壑:指死於貧困,棄屍溝壑。
(17)相如:司馬相如,西漢著名辭賦家。逸才:出眾的才能。親滌器:司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開了一間小酒店,卓文君當爐,司馬相如親自洗滌食器。
(18)子云:揚雄的字。投閣:王莽時,揚雄校書天祿閣,因別人牽連得罪,使者來收捕時,揚雄倉皇跳樓自殺,幸而沒有摔死。
(19)歸去來:東晉陶淵明辭彭澤令歸家時,曾賦《歸去來辭》。
(20)孔丘:孔子。盜跖:春秋時人,姓柳下,名跖,以盜為生,因而被稱為“盜跖”。這句是詩人聊作自慰的解嘲之語,說無論是聖賢還是不肖之徒,最後都難免化為塵埃。

作品賞析

根據詩人的自注,這首詩是寫給好友鄭虔的。鄭虔是當時有名的學者。他的詩、書、畫被唐玄宗評為“三絕”。天寶初年(天寶年間為742年——756年),他被人密告“私修國史”,貶到遠地長達十年之久。回長安後,任廣文館博士。性格曠放絕俗,又喜歡喝酒。杜甫很敬愛他。兩人儘管年齡相差很遠(杜甫初遇鄭虔,年三十九歲,鄭虔估計已近六十),但過從很密。鄭虔遭遇貶斥,杜甫的命運也在沉淪,更有知己之感。此詩既可以體現他們肝膽相照的情誼,又可以表達那種抱負遠大而又沉淪不遇的焦灼苦悶和感慨憤懣,“字向紙上皆軒昂”,生氣滿紙。
全詩可分為四段,前兩段各八句,後兩段各六句。從開頭到“名垂萬古知何用”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諸公”的顯達地位和奢靡生活來和鄭虔的位卑窮窘對比。“袞袞”,相繼不絕之意。“台省”,指中樞顯要之職。“諸公”未必都是英才,卻一個個相繼飛黃騰達,而廣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那些侯門顯貴之家,精糧美肉已覺厭膩了,而廣文先生連飯也吃不飽。這四句,一正一襯,排比式的對比鮮明而強烈,突出了“官獨冷”和“飯不足”。後四句詩人以無限惋惜的心情為廣文先生鳴不平。論道德,廣文先生遠出羲皇。論才學,廣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舉世推尊,仕途卻總是坎坷;辭采雖能流芳百世,也解決不了生前的饑寒。
從“廣文先生”轉到“杜陵野客”,寫詩人和鄭廣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乾泉里的魚,相濡以沫,交往頻繁。“時赴鄭老同襟期”和“得錢即相覓”,仇兆鰲注說,前句是杜甫去,後句是鄭虔來。他們推心置腹、共敘懷抱,開懷暢飲,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這首詩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來之筆。後二句似寬慰,實憤激。司馬相如是一代逸才,卻曾親自賣酒、洗滌食器;才氣橫溢的揚雄就更倒霉了,因劉棻獲罪而被株連,逼得跳樓自殺。詩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來安慰朋友,然而讀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饑寒和首句“諸公袞袞登台省”連起來看,就可以感到詩筆的針砭力量。
末段六句,憤激中含有無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懷才不遇,那么儒術拿來也沒有用了,孔丘和盜跖也可以等量齊觀了。詩人像這樣說,既是在評儒術,暗諷時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筆而兩面俱到。末聯以“痛飲”作結,孔丘非師,聊依杜康,以曠達為憤激。
諸家評論這首詩,或者說悲壯,或者說豪宕,其實悲慨與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為主。普通的詩,要么是豪放易盡(一滾而下,沒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廣(流於偏激)。杜甫的詩豪放而不失蘊藉,悲慨而無傷雅正,這首詩就是一個例子。
首段以對比起句,不但撓直為曲,而且造成排句氣勢,運筆如風。後四句兩句一轉,愈轉感情愈烈,“浩歌彌激烈”。第二段接以緩調。前四句為七言詩句,後四句突然轉為五言詩句,免去了板滯之感。而且短句促調,漸變軒昂,把詩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寫痛飲情的場景,韻腳換為促、沉的入聲字,所謂“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詩中雜有豪放的語句,所以沒有衰颯氣味。詩評家對這首詩推崇備至,說“清夜以下,神來氣來,千古獨絕。”“清夜四句,驚天動地。”(見《唐宋詩舉要》引)但他們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識字”一聯的警策、廣大。這一聯妙在以對句鎖住奔流之勢,而承上啟下,連環雙綰,過到下段使讀者不覺。這一聯與首段聯繫起來,便顯得“袞袞諸公”可恥。實際上就是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所以說這首贈詩不是一般的嘆老嗟卑、牢騷怨謗,而是傷時欽賢之作,詩人將激烈的鬱結情緒用蘊藉的手法表現了出來。
末段又換平聲韻,除“不須”一句外,句句用韻,慷慨高歌,顯示出放逸傲岸的風度,使讀者讀起來,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盪。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