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謝皋父見寄》

《酬謝皋父見寄》是宋代時期林景熙寫的一首詩詞。

作品原文

酬謝皋父見寄
入山采芝薇,豺虎據我丘。
入海尋蓬萊。鯨鯢掀我舟⑴。
山海兩有礙,獨立凝遠愁。
美人渺天西,瑤音寄青羽。
自言招客星,寒川釣煙雨。
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⑵。
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
余哀散林木,此意誰能知。
夜夢繞勾越,落日冬青枝。

注釋譯文

⑴鯨鯢(ní):即鯨,喻指兇惡的敵人。
⑵屨(jù):本指用麻、葛等製成的鞋,後泛指鞋。

文學賞析

此詩是作者為酬答謝翱《遠遊篇寄府教景熙》(《晞髮集》卷三)而作。在詩中,作者表達了失國的巨大苦痛,催人淚下。
全詩十八句分三段。第一段開首六句,就謝詩“遠遊”發興,豺虎據邱,鯨鯢掀舟,山海兩礙,寓國亡託身無地,有蒼茫百感之慨。第二段中間十句,寫謝寄書相慰,稱美謝的高風亮節。美人,賢人,指謝翱。招客星,言相約高士嚴光(客星),煙雨同釣。表示追蹤嚴子陵的高蹈,不仕新朝。重振風雅,指承繼《詩經》傳統。屨滿戶,謂從學者很多(門外脫滿鞋子),讚揚謝翱歌詩自詠,卓卓正聲。“行行古台”幾句,寫謝翱在文天祥燕京就義九周年忌日,登桐廬富春山西台哭祭文天祥的義行。第三段末後二句,歸結到寄酬雙方。句(音勾)越,越國,指會稽。會稽宋陵被掘,景熙秘密收葬遺骸,在土墳植以冬青。謝翱也參與其事。故說:我同你一樣,中心牽掛夢寐不忘的是先帝陵墓。
詩中說,古人不得志,可以隱居山林,或遁跡江海。而自己如今國亡,天地之大,已經無處可找一方淨土。作者曾冒死撿拾帝骨埋於蘭亭,植冬青花為記。國家受異族踐踏,連皇帝骸骨都難以保全,作者感到極度的無助與悲哀。

歷史評價

程千帆、沈祖棻《古詩今選》下冊析云:“這不是一般的酬答之作,而是兩個志同道合、忠肝義膽的戰友彼此之間崇高的心靈交感。對於謝翱,對於自己,林景熙都了解得非常真切,所以在他的筆下,就不僅呈現了謝翱的,同時也呈現了自己的真實形象。”揭示林詩宗旨,要言不煩,十分精闢。謝翱、林景熙古詩悉出《離騷》《文選》,謝兼效孟郊李賀,林直法陳子昂杜甫,而皆能匠心自恣。《宋詩鈔》的編者吳之振等較論異同,謂“大概悽愴故舊之作”,兩家詩“相表里”,風格上“翱詩奇崛,熙詩幽宛”。所評頗為簡要,亦極允當。然此乃就其大較而言,如林此作則“奇崛”、“幽宛”兼具,蓋古人贈詩多用彼體故也。

作者簡介

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公元1271年(鹹淳七年)由上捨生釋褐成進士,歷泉州教授,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不仕,曾冒死撿拾帝骨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誌,又作《冬青花》以抒忠憤。後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著作編為《霽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