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長篇小說]

《酒徒》[長篇小說]
《酒徒》[長篇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酒徒》是劉以鬯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出版於1963年。作品寫"一個因處於這個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酒徒酒徒

《酒徒》是劉以鬯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出版於1963年。
作品寫"一個因處於這個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酒徒是位職業作家,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文學修養頗高,對文藝有精闢的見解。他曾辦過出版社,編過報紙,來到香港後,他主張文學要創新,創作過實驗小說。但在香港文藝受制於功利價值觀念,作家地位低、稿酬低、盜印商多,嚴肅文學被擠得難以立足。他為生活所迫改寫武俠小說,由於怪異武功寫得不夠,丟了地盤,又不得不改寫黃色小說。他的精神生活也很糟糕,他所接觸的女人,不是放蕩,就是早熟淫邪,但他良心未泯,仍有正義感,仍善待這些女性。他對現實十分不滿,尤其不滿文藝界的烏煙瘴氣,為了逃避現實,他借酒澆愁,直至愈陷愈深,不能自拔,墮落成為一個整日靠酒麻醉自我的酒徒。

主題思想

小說通過對酒徒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描繪,深刻地反映了香港畸形的社會現實,並借酒徒之口予以痛斥。酒徒的精神壓抑和對現實的憤慨,正是作者在現實中的深切感受,遵照內在真實的原則,他把自我感受加以藝術化,從而雕鏤了一個矛盾痛苦的靈魂。
酒徒處於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裡,而其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對世界、對現實,他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一直困惑於矛盾的怪圈中,又沒有堅毅的性格,於是悲劇不可避免地降臨了。作為職業作家,他的悲劇命運極具代表性,是社會的一種典型。

藝術特色

酒徒酒徒

《酒徒》是劉以鬯最重要的代表作,歷來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意識流長篇小說,其實它更是部與眾不同之作,主要表現為:酒徒被置於三種狀態之中,行文風格各異;呈現強烈批判意識的香港關注;論述性與學理性的學人小說色彩;詩意的意識流動與感性的意象相對接。

《酒徒》是作家劉以鬯借酒徒手中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而成的憤世之作,同時,小說在藝術上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首先表現為意識流技巧的嫻熟運用。《酒徒》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小說沒有故事情節,只寫“我”在外界壓力下,心智失去平衡,借酒解愁。酒醉時,意識朦朧,酒醒時,清醒而憂愁,就這樣,生活一直在半夢半醒之間度過。作家善於捕捉人物瞬間的感受和體驗,加以聯想發揮,跳躍著展開五花八門的描述抒寫,思想、情緒、回憶、夢境、幻覺等電影蒙太奇一樣連綴在一起,時序交錯,意象交疊,事件之間沒有邏輯聯繫,人們的心理與思維活動也是無序的。
其次,《酒徒》採用了許多象徵隱喻的藝術手法,如小說開篇第一段寫道:“時間是永遠不會疲憊的,長針追求短針於無望之中,幸福有如流浪者,徘徊於方程式的‘等號’後邊。”這裡象徵隱喻著主人公濃厚的失望情緒,時間永不停息地流逝著,主人公的一切努力追求卻是無望的,有如長針追求短針,永無幸福可言。又如第一章開頭,“生鏽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作者把感情、思想寄寓在“落雨天”和抽菸的“煙圈裡”進行表述,就顯得耐人尋味。此外,哲理性的議論,散文化的抒情,排比句的運用,沒有標點符號的長句等,都與酒徒形象和小說的內涵和諧地融化在一起,使小說充滿藝術張力。

作者簡介

劉以鬯劉以鬯

劉以鬯本名劉同繹,1918年12月出生於上海。年輕時酷愛文學,讀中學時曾加入葉紫發起組織的“無名文學社”。194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赴重慶,從事新聞工作。戰後回到上海,先在《和平日報》以主筆名義編副刊,然後離任創辦了懷正文化社。 1984年冬離開上海去香港。
去港一段時期後,劉以鬯經友人介紹入《香港時報》編副刊,1951年任《星島周報》執行編輯及《西點》雜誌主編。1952年,劉以鬯由香港來到新加坡,任《益世報》主筆兼編副刊,該報停刊後,又任吉隆坡《聯邦日報》總編輯。1957年,劉以鬯自南洋返回香港,先後任《香港時報》、《快報》等副刊編輯,並積極參與各項文藝活動,多次擔任香港、新、馬、泰等地徵文比賽的評審委員,致力於發現、扶掖新人。1985年,劉以鬯創辦了純文學雜誌《香港文學》月刊,並自任社長兼總編輯,該雜誌在溝通海峽兩岸的文學交流、扶持新秀和推動香港文學的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1988年11月,劉以鬯以香港地區特邀代表的身份赴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1994年至1995年任香港市政局“作家留駐計畫”第一任作家,現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劉以鬯在從事報刊編輯之餘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酒徒》、《島與半島》、《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等,短篇小說集《天堂與地獄》等,評論集《短綆集》、《看樹看林》等,還有多種譯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