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駱賓王
詩詞正文
漢地行逾遠,燕山去不窮。城荒猶築怨,碣毀尚銘功。
古戍煙塵滿,邊庭人事空。夜關明隴月,秋塞急胡風。
倚伏良難定,榮枯豈易通。旅魂勞泛梗,離恨斷征蓬。
蘇武封猶薄,崔駰宦不工。惟餘北叟意,欲寄南飛鴻。
注釋
⑴逾:通“遙”。窮:窮極,盡頭。
⑶邊庭:邊塞。
⑷隴:唐代州名,轄境在今陝西、甘肅一帶。
⑸倚伏:福禍相依,語出《老子》。
⑹泛梗:漂流的木偶人,指生活動盪不定,典出《戰國策·趙策》。飄蓬:飄飛的蓬草,此指遊子。
⑺蘇武:西漢名臣。崔駰:東漢大臣。
⑻北叟:指塞翁。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駱賓王從軍北部邊塞時所作,但所作時間不可考。此詩描寫邊塞荒涼破敗的景象,並由此對歷史進行了反思和憑弔,抒發了命運難測、漂泊不定的喟嘆。
“漢地行逾遠,燕山去不窮。城荒猶築怨,碣毀尚銘功。”意為:漢地廣袤遙遠,燕山直伸向天邊無窮之處。長城荒涼,依然積築著怨憤;碣碑殘毀,尚且銘刻著竇憲的呵呵戰功。起首二句形容唐朝疆土廣大,暗點題之“邊”字,描繪出了一幅礦源無垠的邊塞場景。三四兩句極寫邊塞的荒毀殘敗,暗點題之“有懷”。
“古戍煙塵滿,邊庭人事空。夜關明隴月,秋塞急胡風。”意為:古老的戍樓滿是烽煙塵土,荒涼的邊庭人事兩空。明月高照著隴上邊關,迅疾的北方從遠處刮來。“古戍”二句,抒寫邊塞的荒涼和空曠;“夜關”二句,敘明時節,並點題中“夜”字。在這荒涼空曠的邊關塞外,此時明月當空,北風呼嘯,不能不讓人思如潮湧,感古傷今。
“倚伏良難定,榮枯豈易通。旅魂勞泛梗,離恨斷征蓬。”意為:福禍相依,的確難以測定;盛衰窮達,豈能輕易通曉。羈旅情懷,困擾著漂泊旅人;離別之恨,讓遠方遊子肝腸寸斷。此四句點題之“有懷”,感嘆命運難測、漂泊不定。
“蘇武封猶薄,崔駰宦不工。惟餘北叟意,欲寄南飛鴻。”意為:蘇武牧羊,不辱使命,然封賞鮮薄;崔駰耿直,不善逢迎,終於辭官歸隱。邊夜荒寒,惟餘塞翁之意,禍福相依,無人知曉,只有寄託給向南飛返的鴻雁。前兩句感慨朝廷賞罰不公,耿直之士鬱郁不得志;後兩句轉敘邊地景物,回扣篇首。
駱賓王的邊塞詩在選材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往往攝取黃昏或夜晚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懷,這從詩題中就可以看出來,如《夕次蒲類津》、《晚度天山有懷京邑》、《邊城落日》等。此詩也不例外。這樣寫,容易使詩中瀰漫出一種蒼茫的氣氛,給人以迷離之感。此詩寫景壯闊,意境蒼涼,用字精當,寄慨遙深,堪稱佳作。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稱讚說:“駱賓王為詩,格高指遠,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如鶴駕雲,想見飄然之狀。”由此詩觀之,不為虛美。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684以後)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早年喪父,家境窮困。龍朔(唐高宗年號,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慶闢為府屬。後拜奉禮郎,曾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征雲南。返京後,任武功主簿,轉明堂主簿,遷侍御史。被誣入獄,遇赦後出為臨海丞。為徐敬業草討武檄文,討武兵敗,逃亡不知所終。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其為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或被譽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