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村》

《遠村》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鄭義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86年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遠村》《遠村》

小說寫的是山西邊遠山村婦女“拉幫套”的婚俗。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小說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及一隻狗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山西農村婦女因為生活所迫,委身於兩個男人。她嫁給的那個男人是正式的丈夫,另一個羊倌是非正式的男人,這個男人和她的丈夫雙方達成默契,彼此心照不宣。這個女人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經濟原因做出的無奈選擇。

創作故事

鄭義是北京清華附中的學生,和史鐵生張承志等優秀作家是中學校友,從北京來山西農村插隊。章仲鍔來到鄭義家,看到他家徒四壁,窮困不堪。鄭義給了章仲鍔一部中篇小說《遠村》,告訴他這篇作品已經被六個刊物退稿。章仲鍔看了小說,深深地被內容所吸引。小說寫的是山西邊遠山村婦女“拉幫套”的婚俗。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小說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及一隻狗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山西農村婦女因為生活所迫,委身於兩個男人。她嫁給的那個男人是正式的丈夫,另一個羊倌是非正式的男人,這個男人和她的丈夫雙方達成默契,彼此心照不宣。這個女人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經濟原因做出的無奈選擇。章仲鍔六十年代在京郊密雲縣搞“四清”時,見到過這種畸形的婚姻狀況,所以對鄭義的描寫有真切的了解。他覺得這篇小說的人物寫得非常生動,那條狗也寫得活靈活現。這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反映出嚴肅的社會問題,就是農村的貧窮。他擔心《當代》主編孟偉哉不同意發,就寫了幾千字的審讀意見交給孟偉哉。孟偉哉認真地看了稿子和章仲鍔寫的審讀意見,拍板同意刊登。為了不惹人注目,排的小號字——萬萬沒有想到,《遠村》這篇不受人待見的小說,居然獲得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章仲鍔的山西之行滿載而歸,他發現了幾顆文壇新星。《遠村》的成功使鄭義增強了信心,他又寫了箇中篇小說《老井》,依然是土生土長的農村題材,活靈活現的生活場景。

作者簡介

作者鄭義作者鄭義

鄭義,1947 年出生在四川省重慶市。10 歲來到北京。1966年於北京清華附中高中畢業,1968 年到山西太行山區插隊6 年,後又在呂梁山區煤礦當工人4 年,1977 年考入某大學中文系。1979 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楓》,即引起人們的注意。隨後又陸續發表了《柳》、《凝結了的微笑》、《秋雨漫漫》,沒有引起文壇的反響。1983 年發表了中篇小說《遠村》。作品以他生活過的太行山區為背景,描寫了山區人民艱難、辛酸的生活,以及“左”的思潮給山區人民帶來的災難。出版後得到好評,獲《中篇小說選刊》1984 年度優秀小說獎。1985 年,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井》。後被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影片上映後,引起強烈反響。鄭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文聯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理事,《黃河》大型文學刊物副主編。

題材

《遠村》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重大題材,而是講述了在偏遠的山村發生的故事,一個被扭曲的婚姻、充滿辛酸的愛情故事。作品主要人物楊萬牛是一個老實、綿善疲軟的老羊戶。但他年輕的時候,也是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愛情充滿幻想的人。土改時,共產黨給他家分了地,他為了保衛勝利果實,參了軍。解放後又跨江參加抗美援朝,立下了許多戰功。戰事結束,解甲歸田回村後,才得知心愛的女人葉葉已是別人炕上的人。

他自然不甘心輕易放棄他愛情的夢想,和葉葉偷偷相會,偷偷進城照像。“照像”事情被人發現後,楊萬牛、葉葉、四奎都面臨著嚴酷的現實。楊萬牛和葉葉夢想著離婚再結婚。可他們又擺脫不了“豆腐換親”這一風俗的箝制。 於是三個人只好承認了一種現實——打夥計

以現代的眼光看,打夥計是一個陋俗。作者不是僅僅向讀者炫示這醜陋的婚俗的形式,而是旨在揭露這種畸型婚姻的歷史根源。在山區,人們窮,沒有錢娶妻,才採用這種形式,沒有誰瞧不起他們、唾棄他們,而是默默承認了這種現實。還不就是一個“窮” 字,使人們的一切美好願望部被“窮”字擋了回去。同時作者不是歌頌這種畸型的婚姻,而是把楊萬牛置在歷史和現實、現實和審美理想的矛盾中。他雖承認了這種現實,可他的自尊心、自愛心都隱隱有一種麻木的鈍痛。老木匠的一席話,使他的自尊心異樣地清醒和敏感起來,代之一種發脾氣而渲泄出來。作者也不是把這種畸型的婚姻作為始點寫,而是把楊萬牛、葉葉的不幸作為一個歷史過程的“終點”寫的。他們不得不向命運低頭,不得不屈從默認了“打夥計”的婚姻形式,不僅僅是他們個人愚昧造成的,而是被歷史所左右、所支配的結果。葉葉去世後,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土地變富。“小光棍”楊番成沒有再步他大伯的後塵,轉英子也沒有嫁到平川去。楊萬牛和葉葉“蹚出來不是路的路,無數世代莊戶人熱淚流河淘出來的路,他們到底不用再走了!”所以,作者是以沉重的心情反思整個沉重、苦澀的歷史。挖掘了造成這樣歷史的根源。同時也控訴了極左路線給農村帶來的不幸和痛苦。歌頌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的改革。

藝術性

在藝術上,小說同樣是成功的。在藝術結構上,作者設定了兩條線索,一條是以老羊戶楊萬牛的回顧、現實來完成;一條是由頭狗黑虎完成的。

楊萬牛生活在歷史、現實和審美理想的矛盾中。他似乎是站在生活的三叉路口,一條是他的夢想之路,一條是嚴酷的現實的路,一條又是大自然。黑虎是大自然的象徵,也是人類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象徵。黑虎作為一條狗,卻過著比人還自由美好的生活。狗活得自由灑脫,它敢恨敢愛,在對狼狐時,它勇猛異常,像一個疆場上勇敢的“戰士”.他高傲,從來不和群狗搶食吃,羊戶不請它不吃。當老羊戶誤怪它,打了它一鞭子,它便不能忍受這種屈辱,它走了,去追求它愛戀的小母狗黑妮。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它們自由嬉戲、玩耍。

而作為人的楊萬牛,卻遭遇著非人的處境。作者不是想讓人們證明“人不如狗”,而是用來象徵著人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象徵著獨立不羈的精神,象徵著我們偉大民族強悍的生命力。所以這兩條線索的並行發展,利於展示人物悲劇性的命運,強有力地顯示出在畸型婚姻的外殼下,掩藏不住的赤誠相愛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同時,在結構上,採用畫面似的回閃的手法,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一會是歷史的回顧,一會又是現實的寫照,一個畫面比一個畫面更牽動讀者的心,最後推入高潮,葉葉去世了,黑虎死了,楊萬牛的世界坍塌了。

由此人們不能為楊萬牛的命運發生沉重的嘆息,楊萬牛的心在流血,讀者的心也在流血。這種強烈的藝術效果不能不說和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繫。在刻畫人物上,作者不是採用工筆畫式的精雕細刻,而是把人物置身在人物的命運當中來刻畫。楊萬牛“一張顴骨突出的瘦長臉,沒有特點,沒有稜角,正如他綿善疲軟的性格”,從這個人物形象的描繪中,把一個與世無爭、向命運低頭的形象,描繪出來。把他的命運滄桑都刻在了臉上。通過葉葉一顆心撕成三瓣的生活,把這個善良、苦命的婦女形象也描繪得生動感人,“幾十年的生活,在她的眼角和目光里,都刻下了深深的傷痕。唯一沒有老的、是那甜甜脆脆的嗓音”,這樣的刻畫只此一處,其餘的都是把她放在她人生悲劇命運中來描繪。在語言上,作者多採用晉、陝方言,增加了藝術的真實感和親切感。在描景、寫人上,作者都用優美的詩一樣語言。黑虎死後把頭朝向太行群時,作者寫道:“那遠方,依然是山,山,山!帶著一些兒冬的荒涼淡漠,又帶著一些兒太行的驕傲與肅穆。千山萬山,重重疊疊,像大海的雪浪花,一個個,一層層,一片片,向遠大遠地自由奔躍而去。”這就像一首富有容量的詩。還有葉葉去世後,描寫出殯時的盼盼,“隊伍最後,是盼盼一身縞素的小身影。那身影越來越小,漸漸凝成楊萬牛眼邊的一點淚花”具有跳動的韻律美。這樣的語言比比皆是,總之,整篇小說就像一首感人的、催人淚下的敘事詩。加之民歌又成為主篇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有一種蒼涼的藝術美和真實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