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過蘇州》
【年代】北宋
【作者】蘇舜欽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過蘇州
東出盤門刮眼明①,蕭蕭疏雨更陰晴②。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③。
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區暮亦行④。
作品注釋
①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開朗。
②更:改變。
③俗人輕:被世俗之人所看輕。
④區區:即僕僕,形容旅途勞累困頓。
作品簡析
蘇舜欽的寫景詩意境開闊,清新可誦。這首七律也表現出這種風格。
首聯總寫蘇州風光之明媚爽目,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之江南景物特色。詩人喜愛蘇州,留戀蘇州之情,從“刮眼明”三字傳出。
陳衍《宋詩精華錄》稱“三、四是蘇州風景”,就是說寫出了蘇州風景的特點。同時,這聯詩也是這首詩中最工麗的,最精彩的。從句法上看,和李商隱的“花須柳眼各無賴(無心),紫蝶黃蜂俱有情”頗相近,但蘇舜欽另闢蹊徑,別創意境,並非一味模仿。李詩表現的是“無賴者自無賴,有情者自有情,與我總無與也”之心中隱痛,並非對濃麗春色的留連和陶醉。這聯詩還可以說是詩中有畫,而且色彩鮮明,風光漪旎,生機盎然,韻味無窮。
頸聯轉入議論,詩人體會到萬物的盛衰是有自然規律的,可是人世間的萬事也是有規律的嗎?寵辱升遷,窮達進退,卻為什麼往往被顛倒了呢?“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志士仁人莫嗟怨,古來材大難為用”,許多古人的這類名句像狂濤巨浪在詩人的腦海中翻騰。至於世俗不識道德學問,只認榮華富貴,那更是無可奈何了。
尾聯表達了離開蘇州時的依戀之情。
錢鍾書先生曾指出:宋詩“愛講道理,發議論;道理往往粗淺,議論往往陳舊,也煞費筆墨,去發揮申說。”這一缺陷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尤其是尾聯)找到──煞費筆墨議論,而在議論中又缺少形象思維。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宋代詩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後遷開封(今屬河南)。蘇易簡之孫。公元1034年(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曾任大理評事,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屢次上書朝廷,討論時政得失。公元1044年(慶曆四年),因“稍侵權貴”,為保守派忌恨,藉故誣陷,被捕入獄,革職為民。退居蘇州,買水石,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後起為湖州長史,未赴任,病卒。詩與梅堯臣齊名,世稱“蘇梅”。風格豪邁,筆力雄健。亦能詞,僅存1首。有《蘇學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