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詩八句五十六字,主要是抒寫詩人在春天經過收復了的五原時的複雜心情。

作品原文

過五原胡兒飲馬泉⑴
綠楊著水草如煙⑵,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⑶,何人倚劍白雲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⑷。
莫遣行人照容鬢⑸,恐驚憔悴入新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飲馬泉:指?鵜泉。詩原註:“?鵜泉在豐州城北,胡人飲馬於此。”
⑵著水:拂水,形容垂楊絲長,可以拂到水面。
⑶笳:即胡笳,古代軍中號角。
⑷分流:春天泉流解凍,綠水分流。漢使:詩人自指。
⑸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

白話譯文

楊柳拂水,豐草映目,風光綺麗,春意盎然,這裡曾經是胡人飲馬的地方。明月當空,空曠的原野上,隱隱傳來哀婉的胡笳聲。想必是哪裡發生軍事行動,不知又是哪些壯士正在英勇衛國。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慘景。如今氣候解凍,春水分流。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鏡子,能照見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呢!

創作背景

李益“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從事十八載,五在兵間……自建中初,故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貞元初又忝今尚書之命,從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從軍詩序》)。這段自述對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時間具有參考價值。“故府司空”指崔寧,“今尚書”指杜希全。李益當時以幕僚的身分跟隨他出走五原。當時,五原這片水草豐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覆爭奪之地,且離詩人的家鄉隴西較近。所以詩人經過長途跋涉,重到這塊被收復的失地後,國難、鄉愁以及對個人前途、命運等感慨思慮都一齊湧向心頭。在一種百感交集的複雜情緒的支配下,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為七言律詩,題目中五原是古稱,即唐豐州九原,今為內蒙古五原。中唐時,這是唐和吐蕃反覆爭奪的邊緣地區。李益曾為幽州節度使劉濟幕府,居邊塞十餘年。這首詩是李益的代表作。
詩的頭兩句先寫收復後的飲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裡的飲馬泉,楊柳輕拂,綠草無邊,呈現出一片靜謐、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幾何時,這片肥沃的土地,曾淪陷於胡人的鐵蹄之下,任其踐踏,根本沒有這種冬去春來,劫後復甦的情景。“舊是”二字,含蓄婉轉,既包含對今日收復的喜悅,也透露出對昔日國難的感慨與憂思。
三、四句寫夜宿五原的見聞。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鳴聲聲,這一靜一動,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曠、遼闊的意境。笳鳴,是古時的軍號聲,其悲壯蒼涼的音調,最能撥動久於旅生活的愛國詩人的心弦,使他們心中剎時湧現出馳騁疆場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劍白雲天”的聯想就顯得極為脫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問,既是邊塞鳴笳之地,將士們衝鋒陷陣、為國捐軀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劍天外的英雄來保衛邊疆的懇切願望。這種感情是複雜的,既含有喜悅的讚嘆,又蘊藏著擔憂的感傷。它透露出五原這一帶雖然眼下已被收復,但形勢尚很緊張,邊防能否鞏固尚令人擔心。
五、六句寫飲馬泉由冬到春的變化,暗喻收復後與收復前的今昔不同。“從來”是指過去,說明作者隨同節度使來到飲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兩天,而是在漫長的道路上幾乎走過了一冬天。那時關塞道路,冰凍一片,坎坷難行;而今的飲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凍,綠水分流。嚴冬與陽春之景,艱難與歡暢之情,恰形成鮮明的對照。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飲馬泉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詩人從飲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飲馬泉的歷經變遷,從飲馬泉的歷經變遷聯想到自己多年從軍的坎坷生涯。國勢的衰頹,戰亂的頻繁,個人的失意,使憂國思鄉的詩人在軍旅中度過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華消逝。“恐驚”二字,寫出了詩人怕回首往事功業未成的沉痛心情。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局勢、邊防的安危緊密結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詩的思想感情收結起來。
攝取典型形象,運用多種手法,寄情於景,是此詩突出的藝術特點。全詩八句,幾乎一句一個景象,象電影鏡頭一樣連續放映出八個畫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蕩漾的飲馬泉;笳聲悲壯的空曠月夜;倚劍天外的守邊將士;冰雪封凍的關塞之路;漢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臨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憶中的當年之英武青年。這些畫面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畫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過去的;有近處的,也有遠處的;有看到的,也有聽到和想到的。
這一系列的畫面,雖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最終都以詩人的行蹤為線索,融匯在詩人對邊塞形勢的感慨中,從而生動和諧地組成了一幅“過五原”的大畫卷。面對這幅色彩絢麗,含蓄深沉的畫卷,不由使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和回味。
同激昂高揚的盛唐邊塞詩相比,李益這首詩憂傷重於歡欣,失望多於希望,情調大相逕庭。這是不同時代使然。同時,正由於詩人具有愛國熱忱,因而明知前途難測,希望微茫,卻仍然要給人以歡欣和希望,這是詩人思想感情使然。這就使這首詩獨具一種風格,歡而不樂,傷而不哀,明快而婉轉,悠揚而低回,把複雜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現得和諧動人,含蓄不盡。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邊塞詩的基本情調是“悲壯婉轉”,能“令人淒斷”,這首詩正可作為代表。

名家點評

《唐詩選》:玉遮曰:末句極言其清,兼影邊塞意。
《唐詩直解》:三、四中唐壯語,結亦趣。
《彙編唐詩十集》:結極有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通篇慷慨悲壯,結就題上生感慨,有趣。周啟琦云:此詩可謂探源崑崙,雄才浩氣,更籠絡千古。
《唐詩評選》:才稱七言小生,不知必且以“幾處”、“何人”、“從來”、“今日”譏其尖仄。
《五朝詩善鳴集》:誦此詩如執玉擎珠,不敢作尋常近玩。
《刪訂唐詩解》:三、四感慨殊深。
《唐七律選》:賦題能把捉,且尚有高健之氣,稍振單習。
《唐三體詩評》:落句不能振起全篇。然詩以各言其傷,不妨結到私情也。
《唐詩貫珠箋釋》:的確是中唐面目。氣度色澤,自然另是一神。若令晚唐為之,令人淚下而氣索矣。
《唐詩成法》:“行人”即自己,容鬢已衰,空有“倚劍白雲”之心,而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四有時無英雄之嘆。
《近體秋陽》:如絲垂珠貫,繼續生姿,結句感慨致別。
《唐詩別裁》:“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言備邊無人,句特含蓄。
《大曆詩略》:三、四颺開,慨守邊之無良將也。後半仍扼定“泉”字,語不泛。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首句七字,先將鸊鵜泉上太平風景一筆描出,想當年飲馬之時,安能有此?次句倒落題面,何等自然!於是三四遂用憑弔法,遐企古人開疆闢土之功,笳吹月中,劍倚天外,寫得十分豪邁,千載下猶堪令壯士色飛也。“從來”一縱,“今日”一擒,此二句是詠嘆法;而“凍合”、“分流”,覺猶是泉也,南北一判,寒暖頓殊,天時地氣,宜非人力所能轉移,而轉移者已如此,寫得何等興會!七、八隻就自己身上閒閒作結,妙在不脫“泉”字。
《網師園唐詩箋》:亦悲壯,亦流麗。
《唐詩箋要》:中唐最苦軟直無婉致,此首人皆稱中二聯之明快悲壯,予獨賞其起結虛婉,與君虞五絕“殷勤驛西路,此去是長安”一樣體格。
《昭昧詹言》:起句先寫景,次句點地。三、四言此是戰場,戍卒思鄉者多,以引起下文自家,則亦是興也。五、六實賦,帶入自家“至”字(按詩題一作《鹽州過五原至飲馬泉》)。結句出場,神來之筆,入妙。此等詩,有過此地之人、有命此題之人、有作此題詩之人之性情面目流露其中,所以耐人吟詠。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遊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後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