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送於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
吾祖吹橐籥⑴,天人信森羅。
歸根復太素,群動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辯若濤波⑵。
交流無時寂,楊墨日成科⑶。
夫子聞洛誦,誇才才固多。
為金好踴躍,久客方蹉跎⑷。
道可束賣之,五寶溢山河。
勸君還嵩丘,開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興一來過。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橐籥(tuóyuè):亦作“橐爚”。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猶今之風箱。《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⑵摛(chī)辯:鋪陳辯論。
⑶楊墨:戰國時楊朱與墨翟的並稱。
⑷為金好踴躍,久客方蹉跎:出自《莊子·大宗師篇》:“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2]
作品譯文
我家祖宗老子認為天地就像牛皮風箱,仙人一定有很多,森森羅列。
清淨即宇宙最原始狀態,是為歸根,靜生動,則動植物從元和化生出來。
名聲卓著的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四個真人,執筆為文,鋪陳翰藻若波濤洶湧。
天地交流無時休寂,楊朱與墨翟的學說也成為法律承認的科目。
反覆吟頌孔夫子的學說,口才若懸河海口。
能鑄莫邪劍的金屬性質活躍,長期為客不被賞識,心情必然蹉跎。
道,是不可以捆綁出售的,那是滿溢山河的金銀銅鐵玉五寶。
我勸你還是回歸嵩山,手把酒杯看著自家的枝條早開花,管他官家的草長不長!
如果嵩山的貝多樹開的三季花兒未落,我哪天乘興去看。
作品簡析
《送於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是李白受人請託為於十八寫的一首“落第詩”。李白迷戀縱橫家的學術,此時他正在長安待詔,不想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像戰國時代的遊說之士那樣一步登天,自以為利用縱橫術可以讓於十八大展宏圖。從此詩可知李白的學問,也可出他自此開始有了不滿的情緒。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