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是由作者王汎森著作、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8月1日)
叢書名:人文書系
平裝:18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309074048,7309074041
條形碼:9787309074048
商品尺寸:20.6x13.7x1.3cm
商品重量:259g
ASIN:B0042D7ANQ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分,而尚未來得及仔細分析在新史學甚囂塵上之時,舊史本身的風貌。

編輯推薦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人文書系

作者簡介

王汎森,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範圍是思想文化史、學術史、史學史,關注的時間是從明清到民國時期。

目錄

序/1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1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29
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69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103
錢穆與民國學風/141
作者簡介/185
著述年表/186

序言

我一向關心近代史學史方面的問題,但是從未有寫成專書的計畫,而是以有什麼就寫什麼的方式,希望最後能累積成一本集子,題為《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在我原先的構想中,除了以前發表而未收入本書的幾篇之外。至少還有一些正在構思的文章(譬如劉鹹忻的史學)。但是因為平原兄最近積極催促我整理一本十萬字左右的小書加入“三聯人文書系”,所以進一步的增添必須俟諸他日了。
本書文章所涵蓋的範圍大概是晚清最後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偏重的是“變”的部分,而尚未來得及仔細分析在新史學甚囂塵上之時,舊史本身的風貌。
在將近三十年中,史學的意義、題目、史料、方法、概念、辭彙、評價、敘事架構等都起了重大的變化,以至於要想回過頭去用傳統方式寫史,幾乎不可能。譬如在近代以前,人們多用“史”而罕用“歷史”,近代則用“歷史”而少用“史”。由“史”到“歷史”,在隱微之間有某種深刻的改變,這一類改變在近代的史學實踐中可謂不勝枚舉。收在本書中的五篇文章,對前述變化有若干討論,此處不一一介紹。
在這篇短序中,我倒是想記錄我在思考近代史家與史學時的一些想法。

文摘

六、化經為史
社會進化論看任何事物皆認為有一個長期的進化歷史,梁啓超說,“是故凡人類智識所能見之現象,無一不可以進化之大理貫通之,政治法制之變遷,進化也;宗教道德之發達,進化也;風俗習慣之移易,進化也。”這個觀點對20世紀初年的史學影響最大。把過去認為是一時一人製作之事物拉成一條逐步進化的軌道,把並時性的拉成是縱貫的、歷時性的。我們很難想像,那些原本習慣於三代名物制度都是聖人製作的學者,如何轉變他們的思維模式。
劉師培寫《中國歷史教科書》時,標榜自己與其他著作之不同點,就是要弄清“社會進化之階段”,“庶人群進化之理可以稍明”。所以討論任何禮俗、宗教、道德問題時,劉氏不再只當作某一特定時期聖人製作之物,而是配合著歷史環境之變化來觀察它們的進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有社會進化論,史家似乎還不知道怎么著手,反倒是前述《社會通詮》等社會學譯本揭示了“圖騰-宗法-軍國”等等之類的歷史“公例”,適時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敘事架構(即“進化之階段”)。既然這類“公例”是“萬國各族”所共歷的一“故凡今日文明之國,其初必由漁獵社會以進入遊牧社會”,“天下萬國,其進化之級莫不由此,而期有長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