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赫拉克勒斯與安泰烏斯》為青銅雕塑,只有約16厘米高,雕塑雖小,卻表現了兩個巨人之間拚死搏鬥的巨大力量。雕像表現了赫拉克勒斯智勝敵手的最後瞬間,即赫拉克勒斯雙臂有力地抱起安泰烏斯,後者則仰首掙扎嚎叫。這組雕像第一次使人體擺脫了底座的約束而飛舞在空中。群雕中兩個人體緊緊地扭抱在一起,既表現了力的抗衡,也表現了人體運動對立統一和變化。由於青銅質感反射出來的光影效果,使整個群雕的緊張動態及流暢的塊面變化更加動人。
傳說
中世紀長達一千多年的藝術“黑暗”時期中,人體藝術一度是被宗教所禁止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重現點燃了人們對人體美的追求,藝術家們重新開始了對人體結構的觀察和研究,甚至有人進行過屍體解剖,佛羅倫斯的畫家兼雕塑家安東尼奧·波拉約洛和其弟弟比埃羅·波拉約洛就是這其中積極的實踐者。哥哥安東尼奧的藝術成就最為顯著,他在其美術作品中偏愛表現人體的各種動態,包括極其激烈的動作,其中最能表現他雕塑藝術特點的代表作就是這座《赫拉克勒斯與安泰俄斯》。
希臘神話中,安泰俄斯是海神波塞冬與地神該亞所生的巨人兒子,住在利比亞,力大無窮,並向每一個路過的人挑戰格鬥,所向無敵;希臘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路過利比亞時與之決鬥,發現只要安泰俄斯不離開地面,就可以從大地母親那裡源源不斷地獲得力量,於是將他舉在空中用強有力的臂膀將其殺死。雕塑表現的就是希臘英雄戰勝敵人的最後瞬間。赫拉克勒斯表情堅毅,雙臂緊緊抱住敵人的腰部,全身肌肉緊繃,體內力量的使用似乎已經到達了極限;安泰俄斯則正處於瀕死的掙扎中,他張嘴狂叫著,全身的肌肉是近乎痙攣的,左手按住赫拉克勒斯的頭,似乎還在為能他的手臂中逃脫而作出最後的努力。這件作品是西方雕塑史上第一次讓人體脫離底座的約束而飛舞在空中,兩個人物緊湊地扭結在一起,體現了力量的對抗和平衡,給人以力量和節奏的美感;青銅材質反射出的光影效果,則更增加了雕塑的緊張動態和生動感。
作者簡介
作者是繼唐納太羅之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又一位才高藝卓的佛羅倫斯藝術家安東尼奧·波拉約洛(1429~1498)。這位藝術家作為唐納太羅和加斯比奧兩位雕塑大師的學生,有他個人的獨特天賦,他不僅擅長雕塑,還善繪畫和版畫,在技藝上,則要勝於他的老師們。他尤愛作裸體人物,素描功夫也頗深;他精通透視,深諳解剖,所作雕像,形體動勢較大,富有強烈的情感表現力。這一點也許與他當時較多接觸屬於希臘後期的許多羅馬雕塑摹製品有關,因為他長期為教廷從事金銀工藝品和雕塑品製作,有機會接觸宮廷的藏品。
波拉約羅原是一位工藝匠師,後從師承,獲得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的稱號;在思想上又接近人文主義前輩,受他們的新觀念影響較早,敢於從古羅馬題材中去汲取題材,廣泛地用繪畫與雕塑來表現違反宗教神學禁律的裸體形象。在他創作的旺盛時期,他承接教會的大量訂貨,在雕塑上值得回憶的有於1484~1493年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設計製作的教皇西克斯特四世的墓碑;1494~1498年又為上述同一教堂設計的教皇英諾森八世的墓碑。這兩座墓碑構圖莊嚴,耗資巨大,形式也較為別致。教皇西克斯特四世的青銅塑像被放置在石槨上躺著,身穿法衣,頭戴華麗的高高三重冠;在石槨的兩側,則以嫻熟的浮雕技法表現一些寓意性形象--科學與文藝,因而獲得雕塑藝術的聲譽。
但作為獨立的雕塑藝術品,就數這一件組雕《赫拉克勒斯與安泰》最具有代表性了。它在波拉約羅的異教題材的雕塑作品中,不論寫實性,還是戲劇性藝術效果,都是最好的一件。在這裡,他已擺脫了原來那種珠寶工藝的匠氣,使青銅雕像賦有人體力量的美的表現力。
波拉約洛還創作過一幅同名的繪畫作品,人物造型也基本相同,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的烏菲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