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贈王粲》【年代】三國
【作者】曹植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贈王粲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
樹木發春華,清池激長流。
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
我願執此鳥,惜哉無輕舟。
欲歸忘故道,顧望但懷愁。
悲風鳴我側,羲和逝不留。
重陰潤萬物,何懼澤不周?
誰令君多念,自使懷百憂。
作品鑑賞
此詩作年不詳。清人吳淇說:“舊注謂粲在荊州,子建以此詩寄之。今復細玩,乃粲已至鄴下。當時魏武欲易儲,故子建有羅致群彥,以為羽翼之意。若是在荊州寄贈,定作山川阻修之語,乃雲孤鴛在池,則近求非遠求矣。”(《六朝選詩定論》)此說近是。大約王粲初歸曹操,未任顯職,悒鬱不滿,曹植便寫此詩勸慰之。這首詩抒寫對王粲的思念之情及勸慰之意,寫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前十句寫對摯友的思念。“端坐苦愁思,攬衣起西遊。”西遊,指游鄴城(河北臨漳西南)城西的銅爵園,亦叫西園。首二句點出了游西園的緣由:飽嘗思愁折磨的詩人再也坐不住了,於是披衣游西園,藉以排遣內心的痛苦。這與王粲在《雜詩》中所說的“日暮游西園,冀寫憂思情”是一個意思。接著寫在西園見到的景物:繁茂的花木綻出艷麗的春葩,澄清的池水激起雪白的浪花。春葩與浪花交相輝映,充滿生機活力,這正是春心萌動的季節。“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鴛鴦,喻王粲。用雌雄鴛鴦形影不離象徵男女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手法。而這裡另翻新意,用“孤鴛鴦”求偶來比喻好友之間的刻骨相思。“我願執此鳥,惜哉無輕舟。”執,假借為“接’,是接近的意思。好友就在眼前,卻可望而不可及,表達了詩人強烈的願望和苦悶的心情。據《三國志·魏志·曹植傳》裴松之注,曹植與其兄丕爭為太子,各羅致黨羽,明爭暗鬥,十分激烈。“惜哉”句可能指此,出於政治原因,不便直接表明心跡。“欲歸忘故道,顧望但懷愁。”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傷神。遊園不僅沒有舒散自己內心的憂思情,反而徒增感傷,別添幽恨。
後六句寫對摯友的勸慰。“悲風鳴我側,羲和逝不留”二句寫天色的變化,渲染環境氣氛。“羲和”,太陽的代稱。悽厲的晚風呼嘯著吹過身邊,溫暖的太陽也迅速地落山了,詩人仿佛置身於一種淒涼、悲傷的氛圍之中。“悲風”,在建安詩歌中屢見不鮮,如“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阮瑀《雜詩》)、“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曹植《雜詩六首》)等,它是當時社會及文人心態的反映。社會的動亂,自身處境的艱難,造成了詩人的一種獨特的感受。“重陰潤萬物,何懼澤不周?”重陰,喻曹操。意思是說:曹操聖明賢能,思賢若渴,澤被萬物,你何必要擔心恩澤不降到自己身上呢?曹植不便在別人面前稱頌自己的父親,因而用比喻的方式,委婉含蓄而又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誰令君多念,自使懷百憂。”這裡的“君”指王粲。如果說上二句是曉之以理,那么這二句則是動之以情。一種關切、寬慰之情豁然軒露。
曹植的詩,從總體上說,“詞采華茂”是主要特色,但這首詩卻寫得感情真摯,樸素自然,這正體現了曹植詩的仍保持著自然本色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