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

《上學路上》

《上學路上》(英文名:A Unique Schooling),影片片長:90分鐘。是一部以著名的《馬燕日記》為創作由頭、以全新手法表現西部孩子求學故事的電影。講述的故事純淨、簡約、積極、生動……為了24.8元的學雜費,為了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樣早早嫁人,主人公稚嫩的肩上扛起了震憾人心的“打工”重擔……

基本信息

簡介

《上學路上》海報 《上學路上》海報

片名:《上學路上》 
原名:《讓我聽聽你的手》 
英文片名:Unique Schooling
主演: 楊樹林艾麗婭吳旭
類型:劇情 家庭
發行公司:山東電影製片廠
地區:中國
導演:方剛亮
主演:吳旭 Xu Wu 楊樹林 Shulin Yang 艾麗婭 Ailiya
年份:2004年9月1日
語言:國語
片長:90分鐘

獲獎情況
第24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最佳編劇獎
第28屆德國盧卡斯LUCAS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盧卡斯獎
第20屆伊朗伊斯法漢Lsfahan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蝴蝶獎
第1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兒童演員獎
第14屆印度海德拉巴國際兒童電影節金象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第8屆希臘奧林匹亞國際青年兒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聯合國國際青少年兒童電影中心CIFEJ獎

精彩視點:《上學路上》是一部以著名的《馬燕日記》為創作由頭、以全新手法表現西部孩子求學故事的電影,這也是影視工作者獻給全國少年兒童的一份節日厚禮。

劇情概述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盛夏正午的太陽,毫無遮擋地照在西北高原黃土坡上。雖然已是快放暑假的時候,但學校的孩子們都還穿著長袖的衣服,看上去不那么熱。站在山坡向學校的方向望去,除了學校正中央的一根旗桿上飄揚著一簇鮮紅,方圓幾十里的黃土坡上再沒有別的生命的顏色。講完關於“森林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後,校長宣布放暑假了。臨出學校前,校長再三叮囑同學們,下學期報名的學雜費每人二十四塊八,九月一日開學時一次性交齊。
按照學雜費每人二十四塊八,王燕算了算賬。加上兩個弟弟,三個人加起來一共是七十四塊四毛。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於祖祖輩輩生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的農民來說,任何一個父母也拿不出來,王燕家也不例外。但為了不像三花姐姐那樣過早地輟學、嫁人,王燕從放暑假那天開始,為下學期自己和兩個弟弟那七十四塊四毛錢的學費忙碌起來。
大人們想掙點錢都難,才上國小五年級的王燕又能幹什麼呢?但為了不至於輟學,走上像三花姐選擇的那條路,王燕決定去百公里以外的枸杞園幫人采枸杞掙錢。可車費怎么辦?王燕想到了家裡的雞蛋,那可是一家人都捨不得吃的呀!王燕背著父母,偷偷賣了家裡的雞蛋,又賣了因相親而認識的小男孩的鋼筆,租了相親小男孩的羊羔來養,想盡辦法,吃了不少苦頭,終於掙夠了去枸杞園的車費。
暑假轉眼就過去了。開學那天,也是三花出嫁的日子。王燕從枸杞園回來後,送給三花姐姐一直都想要的一支筆,那是三花姐留作對即將逝去的少女生活的一種紀念。王燕趕在迎親車接走三花姐前的一刻,把筆插進了三花為那支筆準備的一個空筆套。
三花姐被迎親的隊伍接走了。王燕攥著學費奔向學校,望著三花姐漸漸遠去的背影,王燕真的不明白,迎親隊伍中那喜慶的吹打聲,到底在慶祝什麼。

在那一大片黃土地上,又一次響起了歌頌綠色的小詩,象徵著這片土地綠色的希望。
走在上學路上,體會奮鬥的失敗和成功;
走在上學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陽光。

影片優勢

兒童片《上學路上》劇照 兒童片《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創作藍本—《馬燕日記先在法國《解放報》上發表,引起法國社會轟動,在歐洲成為暢銷書,先後被翻譯成六國文字,後“出口轉內銷”回到中國正式出版,一時成為社會熱門話題;

《上學路上》連獲最佳兒童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女配角獎、導演處女作獎四項金雞獎提名,並最終榮獲最佳兒童片大獎,在業界頗為轟動;

《上學路上》已於2004年9月14日以100萬的價格將海外著作權簽售;

《上學路上》已被柏林電影節的選片人看中,將有機會於2005年2月角逐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

《上學路上》於2005年3月獲得三部委(教育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聯合推薦的批准檔案;

影片主創人員陣容強大,導演方剛亮、主要演員艾麗婭、楊樹林、吳旭多次獲得國內高級別行業獎項。

影片評價

兒童片《上學路上》, 兒童片《上學路上》劇照
影片講述一個寧夏孩子為了掙學費而做小買賣的簡單故事:為了24.8元的 學雜費,窮孩子王燕開始了掙錢的艱難旅程:她要和小夥伴到幾百里遠的地方去幫人摘枸杞掙錢,摘一斤枸杞可以有兩毛錢的報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幾元錢路費家裡也沒有,為了這筆路費,王燕從家裡拿出10個雞蛋,開始了一系列交易。最後王燕終於到了枸杞園,在漫山遍野的紅色海洋中採摘自己的希望……

儘管故事發生在寧夏這樣貧瘠的土地上,但貧窮和苦難卻並非像想像的那樣成為故事主題,貧窮和苦難只是如影隨形的背景,真正的重頭戲是生活中孩子們的童趣和樂趣,還有孩子們天真而淳樸的天性,這才是影片所力圖表現的。

影片自始自終都流淌著大西北明亮的陽光,陽光下的孩子們臉上看不到因為貧窮而帶來的抱怨和自卑。他們快樂、純真又狡佶的笑臉,歡快、跳躍有矯健的步子,真實地再現了苦難和貧窮中的兒童世界——在孩子們的眼中,世界永遠是快樂的。

 業內人士指出,有這樣清新、自然、童趣的兒童電影的出現,如果能夠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話,相信中國兒童電影應該會有光明的前途。而《上學路上》在今年金雞獎評選中呼聲甚高的事實,又無疑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兒童片的崛起和即將到來的好收成。

導演方剛亮說:“《上學路上》我不在乎她說的一個西海固的孩子求學的精神如何感動人,我更在乎她是怎么一點點賺到學費的。我願意拍這部電影是因為這個劇本本身技巧嫻熟,我有熱情是因為我還比較喜歡故事裡的那個實實在在的小王燕。” 其實整部影片講的就是一個小女孩討價還價賺學雜費的故事,然而我們不可迴避的是“存在的真實”與“生命的哲理”,西海固的貧窮、教育的落後、風沙的肆虐、生活用水的緊缺……這一切都令我們無法輕鬆起來。小主人公王燕腳踏實地的頑強和執著,是千千萬萬個西部學子求學之路的縮影,是從乾涸的黃土地中冒出來的一株綠色的生命小草,這就是藝術的魅力,畢竟西海固只有一個馬燕,《馬燕日記》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卻無法改變大部分西部孩子的命運。”

影片特點

電影劇照 電影劇照

這是一部以著名的《馬燕日記》為創作由頭、以全新手法表現西部孩子求學故事的電影,一部感動世界的電影!

影片講述的故事純淨、簡約、積極、生動……為了24.8元的學雜費,為了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樣早早嫁人……稚嫩的肩上扛起了震憾人心的“打工”重擔。影片從平凡的事件中找尋生命的哲理,用人物樸素的語言來揭示存在的真實。讓人感覺到這個故事自始自終都流淌著大西北明亮的陽光,陽光下的孩子們臉上看不到因為貧窮而帶來的抱怨和自卑,窮苦人之間沒有互相仇視,而是相互幫助,相互同情,仿佛回到純真澄淨的世界,回歸人性之初!

《上學路上》是一部故事結構獨特、不同於傳統說教式的主旋律電影。故事純淨、簡約、積極、生動,自始自終都流淌著大西北明亮的陽光,陽光下的孩子們臉上看不到因為貧窮而帶來的抱怨和自卑,人與人之間沒有互相仇視,而是相互幫助,相互同情,仿佛回到純真澄淨的世界,回歸人性之初。雖然是一部兒童題材電影,但它所表現的主題又遠遠超出了一部兒童電影的範疇。

《上學路上》是一部兼備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兒童片,洋溢著童真、童趣。但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封閉在兒童話語體系內的純兒童片,而是以兒童的視角作為切入點,呈現人生況味、閃耀人性光芒、表達人文關懷,因此老少皆宜。尤其是在耐人尋味的價值訴求、緊湊簡約的敘事方式、樸實明快的影像氣質方面,它與近年來在國際上受到矚目的伊朗兒童片相似,以及不時出現的輕喜劇因素,使它具備了爭取成人觀眾的潛力。
情節上注重故事性,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敘事模式是《上學路上》一次徹底的實踐。與同類農村題材的影片相比《上學路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創作路子,即用簡單而清新的電影語言揭示存在的真實,用豐富而耐人尋味的生活細節演繹生命的哲理。編劇趙冬苓說:“這個故事自始自終都流淌著大西北明亮的陽光,陽光下的孩子們臉上看不到因為貧窮而帶來的抱怨和自卑,窮苦人之間沒有互相仇視,而是相互幫助,相互同情,仿佛回到純真澄淨的世界,回歸人性之初。”故事中討價還價的精明被泛化的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但由於避免了大眾化的商業氣息,從而形成獨具地方色彩的敘事風格和交易文化。

拍攝點滴

主演吳旭:最後的出演

這個土嘎嗄、乖巧的小妹妹叫王燕,來自西北寧夏一個叫西海固的貧困地方。 這個土嘎嗄、乖巧的小妹妹叫王燕,來自西北寧夏一個叫西海固的貧困地方。

《上學路上》中王燕的扮演者吳旭,是出席發布會的主創人員中最受關注的人。這個12歲的小姑娘已經出演了35部影視作品,電影《一聲嘆息》里的梁月月、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的小太平公主、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有淚盡情流》中的悅悅,都是吳旭出演的影視形象。
陪同吳旭到濟南的吳旭的媽媽私下裡告訴記者,《上學路上》將是這幾年中吳旭出演的最後一部影視作品,吳旭今年要考國中了,為了不耽誤她的學習時間,這幾年吳旭將不會再接拍影視作品了。
不過吳旭倒是不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我現在的學習成績還算可以啊,在去年4月份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同當地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劇組還從當地聘請了一位老師給我補課,我的成績才沒有落下來。”
當有記者說吳旭比電影中自己扮演的王燕漂亮時,小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是比電影中的王燕漂亮,當時化妝師給我化妝時,我看自己的樣子這么醜還哭了呢,但那是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同,我在城裡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好。”當導演方剛亮說電影中的王燕比《馬燕日記》中的馬燕更真實時,有記者把這個問題推給吳旭,小姑娘立即顯示出她出色的對付記者的本領,“我經常和方剛亮叔叔聊這個角色,他給我講我這個年齡的人能夠理解的東西,但我沒有去塑造人物,我只是在演我自己。再說我對那裡的人已經非常熟悉了,我和當地的小朋友都成為了好朋友。”
編劇趙冬苓:憑實力捧“金雞”
《上學路上》是由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銀川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兒童電影,去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在銀川舉行,《上學路上》在這屆電影節上連奪三項大獎。此前有記者對《上學路上》獲獎是否有東道主之利有一些疑問。趙冬苓對此非常坦然,“去年金雞百花電影節期間,《上學路上》曾經在寧夏大學放映一場,許多同學用‘震撼’二字來表達他們觀看此片的感受。我當時就告訴這些大學生,當我聽到你們的掌聲時,我覺得已經成功了,能否得獎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趙冬苓對《上學路上》的票房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我比較樂觀是因為我們對電影本身的內容比較自信,這不僅僅是給孩子看的一部電影,家長帶著孩子看可能雙方的感觸都會非常深。”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導演方剛亮:電影與新聞區別大
《上學路上》的編劇兼製片人趙冬苓透露,當初選方剛亮做《上學路上》的導演,我們是有疑慮的,畢竟他還不是特別出名,我們把方剛亮推薦給寧夏方面的時候,他們也表示懷疑,“後來我們看了方剛亮的《情不自禁》,拍得相當漂亮,於是我們決定用他。”
事實證明,方剛亮沒有讓趙冬苓他們失望,《上學路上》也為方剛亮掙來一個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應該是對這個北京電影學院青年導演的最大鼓勵。方剛亮一再強調,《上學路上》不是《馬燕日記》的電影版,作為藝術形式的電影和新聞報導差別很大,“我們也看到了《馬燕日記》,但是我們非常失望。許多人感覺電影導演的工作和記者的工作很像,但是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馬燕日記》已經是被媒體格式化的東西了,只具有新聞性,不具有藝術性。”
主演艾麗婭:農村婦女形象
新聞發布會上,主持人戲稱艾麗婭是主創人員中最大的“腕兒”,曾經憑藉“二嫫”一角,榮獲1994年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女演員獎、1995年第四屆電影表演學會獎的艾麗婭,在片中扮演小主人公王燕的媽媽。
艾麗婭說,自己最初看到劇本的時候就被劇作深深打動了,劇本營造出的氛圍有一種伊朗電影的味道,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貧窮的感傷和對不被貧窮擊倒而始終在努力抗爭的人們的崇敬,這在國產電影中不多見。“我感覺出場時間短不一定就是戲分少,關鍵看你怎么去表現。”同樣是表現農村婦女,艾麗婭說王燕媽這個角色與以前自己演過的很多農村婦女有根本的區別,“像《二嫫》裡面倔強的農村婦女,並非典型的中國農村婦女,而《上學路上》中的這個角色,則比現實生活更真實。”

電影花絮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在大學生電影節上,能容納500人左右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座無虛席,因該片曾獲三項金雞大獎,很多 大學生及業內人士慕名前去觀看。值得一提的是,該片雖然表現的是大西北貧困縣裡的孩子為區區24.8元學費艱辛努力的故事,卻並沒有讓人心酸落淚、心情沉重的鏡頭,而是從始至終充滿著陽光和朝氣。隨著劇情的發展,現場觀眾還時不時發出的一陣陣會心的笑聲。放映結束後,大家都用報以熱烈的掌聲,後來很多觀眾都自發圍在門口熱烈地討論該片。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同學說:“我覺得《上學路上》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陷入同類題材那種苦情片的俗套中,它的視角獨特,是透過孩子的眼睛來敘述的,定位很好,妙趣橫生,讓人看到苦難中的希望和陽光。片中那個王燕性格樂觀、堅強,演員也演得非常好,不做作、輕鬆自然。”

另一位中國電影學院的同學是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的,她說:“這部影片的鏡頭語言運用得很獨特,調度很有新意,片中王燕帶著兩個弟弟在壟上來回奔跑的那個鏡頭特別有震撼力。感覺整部影片跟兒童片精品、伊朗那部《小鞋子》有神似之處,但又有中國特色。”

2003年10月,《上學路上》(原名《讓我聽聽你的手》)在經過四次修改後,完成初稿。客觀地說,《上學路上》只是一部兒童電影,但它所表現的主題又遠遠超出一部兒童電影的範疇。作為一部反映西部兒童求學的藝術影片,《上學路上》較之國內相似題材的影片《一個也不能少》《草房子》《美麗的大腳》,以及伊朗電影《小鞋子》、《天堂的顏色》《何處是我朋友家》《讓風帶著我飛》,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藝術魅力。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本片的主演吳旭儘管還是一個孩子,但早已是蜚聲螢屏的小童星。憑藉電影《一聲嘆息》里的“梁月月”,吳旭拿到了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表演新人獎,而《大明宮詞》中的“小太平公主”、《人間四月天》里的“小么妹”,無一不證明著吳旭這個地地道道北京孩子的表演實力。

視點:我們要從孩子的視點去表現孩子的一種快樂,其間充滿了人文關懷。
整體視覺風格構想:自由、流暢的鏡頭運動是我們的生命。
                                  寫意、極致的光線處理是我們的靈魂。
                                 寓言式的、飽含象徵意味的畫面構圖是我們對文本的精彩視覺答卷。
                                 強烈、主觀的色彩是我們和觀眾的情感交流。
                                 組合光線、色彩、運動和構圖來營造有意境的畫面是我們探索的目標,是在公元2004年對電影的一次行為。我們不僅是要完成一個電影作品,而且還要使這次行為本身具有一定意義。
具體幾場戲的處理:給大家複述的這個故事,是極其主觀的,是我人生觀、世界觀和精神世界與這個文本碰撞的一個結果,也是我想著重筆墨想表達的。從事件中突顯人性,從人文關懷,愛的角度去讀解故事,是我們光、色、運動處理的依據和原則。

藝術分析

在落幕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一舉奪得金雞獎最佳兒童片、導演處女作、最佳編劇三項大獎的 兒童片《上學路上》,無疑是今屆金雞獎最大的贏家。耐人尋味的是,被 鮮花和掌聲包圍的該片主創人員卻一再表示,除了真情兩個字之外,他們獲獎沒有任何秘訣。
《上學路上》海報 《上學路上》海報

電影節上有兩個細節引起了眾多記者的注意:一是散場時,電影節的大忙人、作為新一屆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的吳貽弓,居然站在那裡等待正接受記者採訪的年輕導演方剛亮,一問才知道他要親口向後者表示祝賀,而此前他們並不認識,這足以說明吳貽弓對該片的重視;二是在《上學路上》寧夏大學放映會上,搬著小板凳看電影的大學生們先後五次報以熱烈掌聲,當影片的小主人公王燕歷盡艱難,氣喘吁吁跑到學校,把幾張被汗水打濕的鈔票攤到老師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的時候,全場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獲獎結果揭曉之前,曾有同學關切地問《上學路上》在金雞獎和國際評獎中勝算幾何,編劇趙冬苓激動地回答:“當我聽到你們的掌聲時,我覺得已經成功了,能否得獎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事實上,趙冬苓說的是心裡話,因為在她看來,她只不過是將自己兩下西海固產生的震撼,原汁原味地傳達給了觀眾,領完獎後,她居然坐火車回了山東,那樣的從容淡定、心平氣和,她說,這種心境都是西海固賜予的。
這是一個從黃土裡刨出來的故事,玲瓏剔透的故事上閃爍著西海固特有的陽光。 學校的孩子們幾乎每天都要朗讀一篇綠意盎然的小詩,但對於生活在一片光禿禿的黃土上的孩子們來說,綠色只是他們的一個夢。 學校放暑假那天,王老師告訴大家,開學的時候,每人要交二十四塊八毛錢的學雜費。 於是,王燕的故事開始了--為了能繼續走在上學路上,王燕要在一個暑假裡把這二十四塊八毛錢掙出來。 正象傳說中一個雞蛋的家當的故事一樣,王燕從十個雞蛋開始了她艱難而富有想像力的積累“財富”的過程。十個雞蛋變成三塊錢,三塊變成五塊,五塊又花掉兩塊……追求夢想的路永遠都是這么一波三折,但正是在這波折中一個農家女孩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才顯得如此生動和鮮活。 歷經艱難,王燕終於在開學那天準時出現在學校里,攤開的小手裡放著被汗水浸濕的二十四塊八毛錢。 在那一大片黃土地上,又一次響起了歌頌綠色的小詩,象徵著這片土地綠色的希望。 走在上學路上,體會奮鬥的失敗和成功; 走在上學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陽光。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有關《上學路上》是否搭順風車的置疑,吳貽弓和評審會主任仲呈祥的回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吳貽弓說:“《上學路上》是一部優秀的兒童影片,評審們根據各自的審美觀、藝術觀,投出了一張張神聖的票,這部電影票數很高,它的入選是電影的幸事,也是銀川的幸事。”質疑該片是否。仲呈祥則嚴肅地回應:“《上學路上》是一部思想藝術性和觀賞性都很優秀的兒童電影,這與銀川是電影節主辦地沒有任何關係。它的參評入選經過評審會的嚴格評選,也經過北京公證處的公證。”
而更多的業界人士,則深深地感受到了來自《上學路上》的力量——那是一種直搗心底的震撼。
在這一“大氣候”下,類似“土鱉電影”等一些“不合諧音”就顯得無足輕重了——《上學路上》的主創們顯然更樂意用事實說話,除了榮膺金雞獎最大贏家之外,他們還把目光瞄向了世界,眼下,成本只是一些商業大片的十分之一的該片已順利入圍第55屆柏林電影節的競賽單元,將於明年2月參與金熊獎的角逐。

背後故事

這就是入選“五個一工程獎”的電影《上學路上》——一部用商業電影理念運作出來的主旋律電影。遵循大眾電影的敘述規則,它成功地講述了一個關注心靈的故事。

《上學路上》拍攝情景 《上學路上》拍攝情景

一個從黃土裡刨出來的求學故事
《上學路上》以全新手法表現了西部孩子的求學故事。它的製作方山東影視中心希望“用這樣一個國際性的題材感動世界”。
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放暑假之前,老師宣布,下學期每個學生要交學雜費24.8元。12歲的王燕和兩個弟弟同在這所國小,姐妹三個下學期要交70多元的學雜費。母親告訴王燕:“咱們家拿不出那么多錢,下學期你不要上學了。”
為了24.8元的學雜費,王燕開始了掙錢交學雜費的艱難歷程:她要和小夥伴到幾百里遠的地方去幫人摘枸杞,摘一斤枸杞有兩角錢的報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幾元錢路費家裡也沒有。為了這筆路費,王燕從家裡拿出10個雞蛋,開始了一系列交易。她賣雞蛋,賣原子筆,賣小羊,終於賺到了路費。最後,王燕終於掙夠了錢。開學那天,她氣喘吁吁地跑到學校,把幾張汗水打濕的錢拿到老師的面前,說:“二十四塊八,我掙夠了!”
《上學路上》的編劇、劇作家趙冬苓是2003年暑假去的寧夏貧困地區農村,到村子裡找孩子們,卻被告知都出去掙學費了。“說實話,這給我很大震動,20元錢,就能導致一個孩子上不了學。我在濟南和兒子出去吃飯,一個三明治就20元,而西海固的孩子卻要為20元而忙碌一個夏天。”
但是,“在那兒,我們不僅僅看到了觸目驚心的貧窮,更看到了人在貧窮中安詳、積極、潔淨的精神,看到了孩子們為改變命運、追求知識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於是,一個從黃土裡刨出來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從心裡流出來了。”趙冬苓這樣說。
盡力拍出生活中的美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貧困地區的孩子求學,這並不是一個少見的題材,國際上已有《小鞋子》《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國內也有《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等優秀電影。《上學路上》如何在眾多相同題材電影中獨樹一幟?
《上學路上》導演、北京電影學院青年教師方剛亮說:“《一個都不能少》在視覺造型上和敘事風格上竭盡寫實之能事,主要精力放在逼真地營造貧窮生活的質感上。我們要另闢蹊徑,這種寫實就成了我們第一要迴避的。最後我們確定,要盡力拍出生活中美好,實現造型上的‘唯美’。”
怎樣才能把貧窮的農村拍美,這是一個難題。方剛亮說,可能是回族的原因,特殊的習慣和宗教信仰使得西海固的村民對生活環境的清潔有較高的要求,“拿我們攝影師的話來說,他們的灶台乾淨得可以拍廣告,而簡單和乾淨正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
“乾淨”成了實現造型美的第一個路徑,第二個路徑是“陽光”。對陽光的發現完全出於一次童心大發的遊戲:在連續陰沉了幾天后的一個晴朗的下午,方剛亮和執行製片在一處草地上追逐野兔。輕巧的野兔消失在天邊之前,他們已經迷失了方向。兩個人站在山坡上喘粗氣,這時,夕陽西下,遠山和天空融為一體,陽光傾瀉而下,色彩氤氳變幻,層次豐富,氣象萬千。“我開始明白,在這裡,陽光就是一切的美。”方剛亮說。
趙冬苓希望在平凡的事件中找尋生命的哲理,用人物樸素的語言來揭示存在的真實。她認為,“這個故事自始至終都流淌著大西北明亮的陽光,陽光下的孩子們臉上看不到因為貧窮而帶來的抱怨和自卑,人們之間沒有互相仇視,而是相互幫助,相互同情,仿佛回到純真澄淨的世界,回歸人性之初”。
“苦難不能強加給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世界。他們對貧窮、落後等並無感受。只要還能活著,他們的世界裡就會充滿了陽光、藍天、白雲、小夥伴、美麗的黃土、溫順的小羊……還有自由。只要有自由,他們永遠是快樂的--我們力圖呈現這真實的一面。”方剛亮說。

《上學路上》劇組拍攝 《上學路上》劇組拍攝

拍兒童片要有“童心、真心和愛心”
《上學路上》已有諸多榮譽加身: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處女作”三項大獎;第28屆德國盧卡斯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盧卡斯獎;第20屆伊朗伊斯法漢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蝴蝶獎……
據山東影視劇製作中心的同志介紹,《上學路上》在寧夏參加中國電影金雞獎展映時,孩子們看得“又笑又哭又鼓掌”。山東師範大學的學生王歡說:“我覺得《上學路上》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陷入同類題材那種苦情片的俗套中,它的視角獨特,是透過孩子的眼睛來敘述的,定位很好,妙趣橫生,讓人看到苦難中的希望和陽光。”有影評者認為,《上學路上》是一部不能不看的影片,它讓已經遠離童年的人重溫童年,讓正在享受童年的人更加珍視童年。
《上學路上》使國產兒童電影創作重新煥發了生機。方剛亮說:“現在好的兒童電影劇本太少。創作缺乏兒童視角和對兒童生活的真實體驗,不尊重身為觀眾的兒童,這是兒童電影的最大硬傷。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獨有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要出好的作品,創作者必須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作為一個優秀的兒童電影創作者,最不可缺的不是藝術水平和導演能力,而是‘童心、真心和愛心’。”與《一個都不能少》的魏敏芝相比,《上學路上》的王燕是一個自覺的孩子。“孩子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講,王燕應該成為貧困孩子的榜樣。”趙冬苓說。

票房情況

當《上學路上》正式被邀請並直接入圍第35屆義大利Giffoni青少年電影節的“Free to Fly”自由飛翔競賽單元,角逐Golden Gryphon Award(金格里芬)的訊息傳回國內時,該片在國內的發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最新的數字統計,自4月初開始發行到“六·一”過後,《上學路上》北京票房成績將近40萬元。

《上學路上》海報 《上學路上》海報

《上學路上》自4月份開始相繼在山東、北京烽火院線放映後成績很好,在北京烽火院線1個月上映62場次,有2萬人左右觀影,票房成績接近20萬元。六一期間,發行方北京眾道電影發行公司在了解到“六·一”前後只有《星戰3》獨占檔期,電影市場相對沒有那么火爆,可能會為《上學路上》提供良好的發行時機的情況後,火速與北京新影聯院線聯繫,選擇了五道口、廣安門、地質禮堂、青年宮、朝陽劇場等多家影院上映該片。據悉六一期間共放映37場,觀影人數超過1萬人。該片發行至今,北京地區累計票房40萬元。

發行——“農村包圍城市”和“棄芝麻抱西瓜”都要抓
從統計數據上顯示,北京中小學生觀看該片的人次已經有約4萬人次。新影聯負責人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上學路上》的發行公司在國內走得很辛苦,雖然他們的方法著實費力,但卻讓我們雙方都看到了效果,他們給國產兒童片搭建了一個平台,我們院線的影院經理也普遍表示他們做事非常認真。”從北京新影聯院線統計數據顯示,六一期間《上學路上》的票房成績超過8萬元,與《女生日記》等同類型影片相比,這個成績相當出色。
談起僅在北京就有40萬左右的票房,用眾道發行的說法,《上學路上》之所以在北京發行的很成功,基於兩個策略:
一、“農村包圍城市”:這是新影聯經理們在看片會上給出的意見。北京地區的發行是《上學路上》打響全國的重頭戲,相對於市內院線片源豐富、口味偏高的情況,發行方選擇了郊區縣的烽火院線率先上映。可喜的是,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烽火院線就將票房成績做到了將近30萬,這對進軍北京市內以及擴展至全國都是有利的導火索。這次在北京市內成功上線,很大程度也得益於一個多月的北京周邊票房成績。
二、“棄芝麻抱西瓜”:為了調動影院更大的積極性,從烽火院線上映《上學路上》以來,眾道發行還出台了獎勵辦法,即達到一定票房成績後,公司從自己的分賬利潤中再拿出一部分獎勵給影院。負責人楊俊說:“我們這種獎勵辦法實際上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可以得到院線更多的支持。”
“一費制”困擾

《上學路上》劇照 《上學路上》劇照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儘管《上學路上》成績喜人,但是發行方仍面臨一些困擾,比如“一費制”。“一費制”是教育部為防止學校亂收費而出台的一項規定,它要求學校在嚴格核定雜費、課本和作業本費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一個收費總額,一次性統一向學生收取。並還包括“課外活動費等須由學校向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備案,並按照備案收費標準收費,學期結束時向學生家長提供結算清單,多退少不補”。除上海有規定“一費制”中有學生看電影的內容外,其他省市的學校都對是否能組織學生看電影持猶豫態度。雖然各地也多次組織聽證會,對學校如何組織學生參加文娛活動進行討論,但是現在並沒有出台明確的規定。
另外,擁有500人以上座位、可供組織看片的影院也相對不多,去路途較遠的電影院又會涉及交通等費用,學生由於課業壓力重課餘時間不充裕,這都是制約發行的因素。像《上學路上》這樣優秀的電影,市場前景還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合和多方協作,影片真正走近學生觀眾,走入市場,道路並不平坦。
架學校和影院之橋
《上學路上》是國家第十四批三部委(教育局、廣電總局、文化部)推薦影片,更是金雞百花獎獲獎影片,發行方針對其特點將該片的發行定位為以二級市場為主、一級市場為輔,主要採取組織看片的形式。
但國內只有上海有比較成熟的學生院線,其他大多數省市包括北京在內,院線和學校基本脫節。按新影聯院線經理的說法,現在大城市院線片源不斷,而組織學校觀影要考慮到收費和學生每個學期的課餘空檔,非常繁瑣,影院怕麻煩也就放棄了這種形式。而學校一方也表示,雖然學校很願意讓學生接觸國內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但是限於目前“一費制”對學校收費的限制以及對兒童影片無從了解,所以學校也很難組織學生觀影。

電影《上學路上》的拍攝現場 電影《上學路上》的拍攝現場

面對難題,國內肯著力於兒童片發行的公司少之又少,但眾道負責人楊俊表示:《上學路上》是公司非常喜歡也非常看好的一部電影,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得到了相當高的認同和關注,因此,做出票房好成績就是方式方法的問題,影片本身非常有實力。眾道發行公司已經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先於影院去主動和學校聯繫。新影聯負責人說:“《上學路上》的發行公司在國內走了一條絕無僅有的路,雖然他們的方法著實費力,但是讓我們雙方都看到了效果,他們給國產兒童片搭建了一個平台,這讓我們非常欽佩,而且我們院線的影院經理也普遍表示他們做事非常認真。從這次六一上線的情況來看,六一期間《上學路上》的票房成績達到了8萬多,與《女生日記》等同類型影片相比,這個成績是相當出色的。”
量身打造的宣傳策略
不同於單純的商業影片,《上學路上》儘管有艾麗婭等實力演員的出色表演,但是依然缺乏“星光閃爍”的宣傳賣點,為了配合發行,該片的製作單位和發行公司合力打造了適合《上學路上》的宣傳路線。
進口大片和國內的商業電影往往在上映前把宣傳做得鋪天蓋地,觀眾們可以不了解劇情,只為看幾張熟臉就走進電影院。但是《上學路上》這種影片,不依靠明星陣容,不依靠巨額投資,它吸引眾人的目光,一是在各電影節頻頻亮相增加了關注度,另一個就是對風格、對劇情以及影片的精神內涵的持續報導。
《上學路上》在北京上映前,發行方把重點放在小規模的看片會上,先後邀請了北京新影聯的院線經理、北京海淀區的中國小校長、以及學生家長和媒體參加看片並座談。發行方之所以組織這種小規模的看片會,就是為了針對不同需要——對影片走入院線,走入學校和觀眾的視線起到切實的作用。
六一期間《上學路上》在北京的成績給了眾道公司更大的信心。楊俊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上學路上》40萬元的票房是以票價10元錢來計算,也就是說有4萬人看了這部電影。相對於商業片,如果做足工作《上學路上》的觀影人數會更高,“我們要求自己工作儘量細緻,積極配合學校,他們什麼時候有空我們就什麼時候組織他們看片,我相信這種誠意和影片本身的優越性最終會得到很好的結果。”據悉,《上學路上》在上海武漢等地的發行工作也已經在緊張的籌備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