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金融》

《解讀金融》

《解讀金融》收集了供職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倫敦商學院和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撰稿人的60多篇文章,這些文章發表在1997年夏季每周出版的《金融時報》上。《解讀金融》的撰稿人蒂姆·迪克森等都是在金融領域中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因此《解讀金融》不論對學生還是該行業的實踐者都極具價值。《解讀金融》分為十三篇:估價、公司財務、會計、價值管理、金融市場的本質、運作中的股權市場、債務市場、資產組合投資、風險管理、衍生工具、金融機構、監管和公司治理、財政和政府。

基本信息

目錄

第一篇估價
第二篇公司財務
第三篇會計
第四篇價值管理
第五篇金融市場的本質
第六篇運作中的股權市場
第七篇債務市場
第八篇資產組合投資
第九篇風險管理
第十篇衍生工具
第十一篇金融機構
第十二篇監管和公司治理
第十三篇財政和政府
術語表

精彩書摘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情況如何?
到目前為止的討論都集中在美國的公司治理體制及其演化上。這就導致了有兩個問題沒有回答:美國公司治理體製做得有多好;還有就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情況又如何呢?簡潔的回答是美國體制非常有效而世界其他國家正在並將繼續地向美國的體制靠攏。
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和日本的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由於其忽視短期的擾動而注重長期的發展,從而使得有些人認為這兩個國家的體制優於美國。學術研究和接下來發生的事件否定了這種看法。
在幾個重要的維度上,公司治理實際上在不同的國家和體制中產生了相似的結果。尤其是,在大部分的工業化國家中高層經理面臨著相類似的激勵。例如,對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的系統性研究發現,這些國家的經理們在其公司的收益和股東回報很低時更可能丟掉工作。這意味著所有這些國家的公司治理都拒絕糟糕的業績表現。德國和日本的體制在這方面並不更具有耐性。
美國公司治理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最主要方面是當業績不是很糟糕時美國提供給經理為股東而服務的激勵要強烈得多。美國公司賦予高層經理更大的股權,面臨著一個更活躍的收購市場並且面臨著更加協調而又有進取心的股東。與此相反的是,日本公司嚴格禁止提供給其經理和雇員股票期權。
此外,美國的司法和稅收體系也使得公司支付給股東現金相對要更容易,這些現金或者以股息的形式或者以回購股票的形式支付。相反的是,如果許多其他國家在法律上不允許公司回購其股票的話,給股東支付現金的成本就會比較大。
當某人意識到公司將會怎樣處理沒有支付出去的現金時,這個差異的重要性就開始顯現。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不成功的多元化拓展,日本的松下電器和索尼公司對美國娛樂公司(環球影業和哥倫比亞影業公司)不成功的收購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美國的體制運作良好,有人可能會預期其他國家的公司治理將會複製美國的體制。而這已經正在發生。歐洲和日本公司正開始意識到內部資本不是無成本的。
許多國家,包括德國和日本,已經使或正在努力使公司回購其股份變得更容易。最後,董事會和股東正施加給經理們更大的壓力要求他們根據股東的利益管理公司。很可能其他國家將會繼續地使用美國的LBO信條並逐步地向美國公司治理體制靠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