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街頭少年合唱》
樂曲來源:選自歌劇《卡門》
法國歌劇作曲家比才的《街頭少年合唱》風趣幽默。喬治.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
創作背景
"卡門"的創作過程有點一波三折:1873年他接收巴黎喜歌劇院的委託,創作"卡門"。在創作了第一幕後,他又應喜歌劇院男中音之邀創作一部五幕歌劇。他很快完成了全部聲樂部分、可是作品在10月28日的劇院失火中被焚毀。比才於是放棄了這部歌劇。這個劇本後來成為了馬斯奈(Massenet)的歌劇"熙德"(LeCid)的基礎。比才隨後完成了一部清唱劇。它在1874年4月的首演獲得了成功。
"卡門"是一部喜歌劇(ComicOpera),雖然劇情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因為在歌劇中,把以輕鬆幽默為主題,包括了快樂輕鬆的音樂,並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帶到舞台上的歌劇叫做喜歌劇。但法國的喜歌劇又與眾不同。"卡門"首演於1875年3月3日.眾所周知,首演並不成功.第一幕受到了歡迎,第二幕幕間曲得到了Encore,而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獲得了滿堂彩,但這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除了第三幕中米開拉(Micaela)的詠嘆調以外都是"死一般的寂靜".整部歌劇下來,觀眾的反映是震驚和迷惑(ShockedandPuzzled),但還不至於有公開的敵意(Hostile).而第二天報界的評論中,劇本和音樂均遭到了指責.其中認為音樂晦澀,缺乏色彩,沒有戲劇性,還有抄襲他人(不過批評中米開拉的角色除外).而其中關於作品不很高雅的傳聞卻使它在三個月里連續演出了37場(事實上至1951年,"卡門"僅在巴黎喜歌劇院就上演了2700場).失敗的原因有許多.當時人們的欣賞口味停留在奧芬巴赫(Offenbach)和華格納(Wa-gner)的音樂上.排練時,一開始樂隊和歌手也不習慣其中的音樂語彙,尤其是和聲.不過不久他們不僅適應了,也開始熱愛了.但聽眾可沒有受過這種訓練.從內容上說,"卡門"中我們看到的是緊張的戲劇和扣人心弦的生活;但是象這樣的故事和這樣屬於感官的,強烈的音樂對那些歌劇舞台的權威人士來說是不夠高貴的,他們是習慣於大歌劇的陳詞濫調的。
首演失敗肯定對比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比才的身體狀況本來就不好.他有喉症和心臟病.5月初,他的左耳聾了.5月30日他因在河中洗冷水澡而患風濕並發燒,6月1日和2日的兩次心臟病發作使比才於6月3日凌晨兩點去世.關於他的死和這部歌劇之間以後有無數的傳聞.葬禮在6月5日在蒙馬特爾教堂(MontmartreChurch)舉行,有4000人參加,抬棺木的人中有古諾(Gounod).1876年7月10日,一個紀念碑被立在墓前.1887年紀念碑毀於大火後又立了一組有卡門形象在內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