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攜手江村》

行香子·攜手江村 是 北宋 蘇軾 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是蘇軾早期酬贈詞中的佳作。詞中多用憶舊和對照眼前孤獨處境的穿插對比寫法,觸目興懷,感想當初,抒寫自己對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詞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僅表現了對友情的珍視,而且流露出對西湖自然景物的熱愛。情真意切,詩意盎然,含蓄蘊藉,是此詞的主要特點。

原文

行香子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引

詞牌

【行香子】
據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考證,“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燒香。調名本此。平韻雙調,六十六字,始見 《東坡詞》,前段八句五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此調短句多,上下片結尾以一字領三個三言句,前人在句中這一字常用相同的字,尤為別致。音節頗流轉悅耳。《詞譜》以晁補之詞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後段八句三平韻。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諸體。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
⊙●○△,⊙●○△。⊙○⊙、⊙●○△。⊙○⊙●,⊙●○△。●⊙○⊙,⊙○●,⊙○△。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

作者

蘇軾
(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賞析

上片前四句追憶公元1073年(熙寧六年)作者與友人陳襄(字述古)江村尋春事,引起對友人的懷念。其時蘇軾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尋春》詩,陳襄的和詩有“暗驚梅萼萬枝新”之句。詞中的“梅雪飄裙”即指兩人尋春時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裙。友情與詩情,使他們游賞時無比歡樂,銷魂傾魄。“故人不見”一句,從追憶轉到現實,表明江村尋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眼前,每當吟誦尋春舊曲之時,就更加懷念他了。作者筆端帶著情感,形象地表達了與陳襄的深情厚誼。以下三句表明,詞人更想念他們杭州西湖詩酒遊樂的風景勝地——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過片四句回味游賞時兩人吟詠酬唱的情形:平常經過的地方,動輒題詩千首。這裡用了個《青箱雜記》中的軼事:“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寇準)游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游,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作者借用這一典故,廖廖數語便把昔日自己與友人尋常行樂光景都活現出來。“別來相憶,知是何人”又轉到眼前。此句以詰問句的形式出現,文思極為精巧。詞的結尾,作者巧妙地繞了個彎子,將人對他的思念轉化為自然物對他的思念。“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不是泛指,而是說的西湖、錢塘江和城西南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們杭州時常游賞的,它們對他的相憶,意為召喚他回去了。同時,陳襄作為杭州一郡的長官,可以說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喚就是主人的召喚,“何人”二字這裡得到了落實。一點意思表達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詞造句又是這樣的清新蘊藉,可謂意味深長。
這首詞,今昔對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現得極為恰切、自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詞的結尾妙用擬人法,將無情的自然景物賦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詩意地表達出詞人對友人的綿綿情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