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血肉長城》
重視細節 再現聶耳閃光人生
“紅色經典的題材,怎么去創作?我們正在緊鑼密鼓籌備的音樂劇《血肉長城》,已歷時一年半,修改了18稿。現在雛形已成,春節之後,馬上就要投入音樂創作和排練了。”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顧偉康在與記者談起這部為迎接建黨九十周年創作的舞台作品時表示,“早準備,早籌劃,就能從容思考,精心準備,爭取在公演時獲得觀眾的認可。”
人物血肉豐滿
《血肉長城》聚焦於人民音樂家聶耳旅居上海的經歷,由上海歌劇院與雲南省文化廳等聯合製作。顧偉康指出:“這部音樂劇並不是聶耳的生平傳記,反映的是他在上海度過的最為閃光的一段音樂人生。創作團隊蒐集了大量的素材後,掌握了聶耳在上海的音樂活動、成長過程等素材,再根據真人、真事、真話,提煉出‘現實與親情’的戲劇主線。”打造“紅色經典”,曾經存在主角總是“高高在上”的誤區,導致觀眾在觀看時缺少戲劇欣賞的審美體驗。顧偉康認為,把聶耳置身於真實的戲劇矛盾中,展現他充滿矛盾掙扎的心靈變化過程,才能令人信服地塑造出一位血肉豐滿的革命先驅形象。
創作來自生活
出生於雲南的聶耳,在學生期間就參加進步運動,16歲秘密加入共青團。18歲時因遭到迫害來到上海,21歲入黨,23歲在日本因溺水不幸離世。雖然他在上海度過的日子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卻充滿了革命的熱情和旺盛的音樂能量。顧偉康說,聶耳的歌曲為什麼能引起社會強烈反響,至今還流傳不衰?因為他的創作來自生活,寫出了人民的心聲。《血肉長城》的第一幕里,剛來上海的聶耳還是一位血氣方剛的青年,在弄堂里路見不平挺身而出而被警察抓走。他看到小孩賣報遭遇呵斥驅散,有感而發創作了《賣報歌》。鄰居是碼頭工人,因病無法出工,聶耳主動頂替,走上“過山跳”卻不慎落水,儘管沒有掙到工錢,但碼頭工人的勞動號子令他揮筆寫就《碼頭號子》。
強大演員陣容
這部音樂劇用聶耳的歌曲串聯而成,同時也描繪出聶耳的性格側面。第一幕通過他的生活遭遇,生動展現了他對社會環境的深刻認識過程。第二幕轉向抗戰烽火燃燒的民族矛盾大背景下,隨著聶耳譜曲的《鐵蹄下的歌聲》幽怨唱響,熱血沸騰的聶耳活躍於宣傳抗日的街頭演出。鄰居碼頭工人的女兒正值中學畢業,對人生去向十分惶惑,聶耳鼓舞她去承擔民族大義,還寫出了《畢業歌》激勵更多的青年。顧偉康告訴記者:“藝術再現聶耳這個革命人物形象,需要建立真實細節之間的聯繫,形成層層鋪墊、逐漸推進的戲劇張力。有了這些性格發展的塑造過程,他最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也就順理成章了。”在《血肉長城》臨近尾聲時,鄰居女兒義無反顧走進奔赴前線的隊伍,面對群情振奮的抗戰民眾築成的血肉長城,聶耳奮筆疾寫,《風雲兒女》中雄壯的歌聲原音重現……
據顧偉康介紹,《血肉長城》的劇組已基本搭建,組成由廖昌永、魏松、黃英等著名歌唱家參與的演員陣容。“文化廣場劇院將從7月1日起試運營,這部音樂劇就將作為這座舞台的首部大戲,在慶祝建黨90周年的日子裡連演10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