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又名《黃金縷》、《鳳棲梧》、《一籮金》、《魚水同歡》、《細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簾》、《江如練》等。

作品原文

蝶戀花⑴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⑵,覺來惆悵消魂誤⑶。
欲盡此情書尺素⑷,浮雁沉魚⑸,終了無憑據⑹。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⑶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⑷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於白絹上。
⑸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又《漢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
⑹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⑺移破:猶雲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術語。大曲十餘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1][2-3]

白話譯文

夢中走向了煙水迷濛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夢境裡黯然銷魂無處訴說,醒後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4]

作者

作者晏幾道作者晏幾道
晏幾道 (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幼子。曾任潁昌府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一生仕途失意,晚年家道中落。能文善詞,與其父齊名,時稱“二晏”。詞風近其父。其詞多寫四時景物、男女愛情,受五代艷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善於寫景抒情,語言和婉濃麗、精雕細琢,情感深沉、真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較之其父,更工於言情,詞風較為沉鬱悲涼,為後世喜工麗詞語的文人所激賞。有《小山詞》。

賞析

此詞片寫夢裡相思。下片寫醒後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說夢遊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於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特徵,使夢境顯得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著兩句:“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後重疊;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隻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就有這種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