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薩達姆的生活以及伊拉克現代史已引起人們太多的爭議。作者沒有迴避那些最有爭議的問題,而是把薩達姆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時刻放在伊拉克及中東地區現代史的大背景下敘述,通過對各種事件和運動等眾多歷史片段的詳盡描述,以及對薩達姆此前不為人知的諸多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細節的披露,用獨特而公正的視角再現與剖析了薩達姆不同尋常的一生。
作者簡介
施瓦-巴拉吉,美國紐約大學克沃爾肯中東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時在該校教授中東歷史課程,在伊朗文化歷史、性別研究以及中東地區的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歷史等領域造詣頗深。施瓦•巴拉吉是伊朗裔美國人,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法語以及土耳其語。在密西根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曾是美國佛蒙特大學歷史學副教授。其它影響較大的作品有《勾描伊朗:藝術、社會以及革命》和《中東地區的性別重建》等。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童年時的伊拉克
提克里特地處底格里斯河西岸,置身於巴格達與摩蘇爾兩個大城市之間。底格里斯河流到這裡時拐了個彎,繞城而過。一直以來,提克里特是旅人們翻越美索不達米亞高原前往庫爾德斯坦途中的一個小憩之地,也是朝聖者和考古學家們從巴斯拉溯河而上前往薩邁拉時的一個逗留之所。
序言
本書付諸出版時,薩達姆被關押在距離巴格達10英里處的美軍基地克羅帕營,孤獨地等待審判。平時薩達姆會寫些文章、讀點書或者擺弄些花草,藉以打發閒暇時間。自從美軍在2003年12月抓獲薩達姆以後,只有國際紅十字會人員和檢察人員才可以見到他。
本書把薩達姆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時刻放在伊拉克歷史這個大背景下敘述。作為一位歷史學者,筆者很自然地會從各種事件和運動中審視一個人的生活。薩達姆的生活以及伊拉克現代史已經引起了人們太多的爭議。筆者在書中沒有迴避一些最有爭議的問題,而是盡力作出詳盡描述,藉此向讀者展示,歷史是由一個個生活片段組成的;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要期待看到涇渭分明的事件開頭、發展與結尾。筆者努力查找了大量資料作為寫作本書的素材:政治演講、信件、報刊、文獻資料、小說、電影、藝術以及建築學資料。筆者一直認為,描述歷史應該從一大堆資料開始。
關於本書中的地名和人名,筆者儘量使用簡單、標準的拼寫。不過在引用其它資料時,筆者保留了原作者的拼寫,這也是本書有時會出現一個人名不同拼法的原因。
為薩達姆寫傳記對筆者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伊拉克也在不斷出現著各種新情況。一路走來,筆者十分感謝許許多多給予幫助的朋友和同事。他們是瓦爾特?阿姆布拉斯特、弗蘭克?李查爾頓以及希南?安東。筆者在紐約大學的一些學生以及其他相關人士在本人過去兩年的寫作過程中也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在此,筆者特別要感謝比爾?卡里克、提姆?米歇爾、扎卡里?洛克曼、芭芭拉?布萊斯、阿拜德?拉曼、艾哈邁德?弗哈蒂以及法哈德?卡茲米。筆者的助手雅克琳?穆拉德幫助收集了許多重要資料,我們兩人的合作相當愉快。馬格南圖片社的麥可?舒爾曼對筆者的幫助也很大。薩拉?克爾維爾是一位理想的編輯,耐心而又不乏果斷。最後,筆者對Greenwood出版社找到本人寫作此書感到十分榮幸;事實證明,整個寫作過程是一個極富挑戰而又充滿成就感的過程。
童年時的伊拉克
任何人的政治理念都會受到本人早期經歷的影響,比如他的出身、他的生活或者他的生活環境。
——薩達姆?海珊1
在提克里特的童年時光
提克里特地處底格里斯河西岸,置身於巴格達與摩蘇爾兩個大城市之間。底格里斯河流到這裡時拐了個彎,繞城而過。一直以來,提克里特是旅人們翻越美索不達米亞高原前往庫爾德斯坦途中的一個小憩之地,也是朝聖者和考古學家們從巴斯拉溯河而上前往薩邁拉時的一個逗留之所。厚重的歷史沉澱使得提克里特擁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古羅馬人把它稱為“Meonia Tigrides”,意思就是“底格里斯河上的堡壘”。到了公元10世紀,蓬勃發展的紡織業讓這座塵土飛揚的城市重新煥發了活力。許多基督教徒接踵而來,還在這裡建造了一間修道院。公元14世紀,提克里特的堡壘及其人們的抵抗沒能阻擋帖木兒大帝①的大軍入侵。這座城市遭到空前洗劫和摧殘,以至於自那以後直至20世紀,提克里特從來沒有從帖木兒的暴行中完全恢復過元氣,淪為一個發展滯後的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占領伊拉克時曾經從提克里特經過,他們在身後留下了一座位於提克里特北部高地的軍營,幾條挖往郊區的戰壕,以及一個埋葬英國陣亡士兵的小公墓。埃爾韋爾?薩頓是一戰時一艘英軍炮艦的指揮官,曾指揮他的戰艦從巴格達溯底格里斯河向上游航行。他對包圍提克里特的上美索不達米亞沙漠作了這樣一番描述:“用平常的話說,它就像是表面被烤乾的泥地,既堅硬又死氣沉沉,人們顯然不能想像這個地區可能會有任何生命存在。”他繼續寫到:“但是就像魔術一樣,偶爾的幾場大雨催生出大片顏色鮮艷的小花來。開始時人們很難注意到它們,因為它們是如此渺小,如此弱不禁風。但是不久後人們就可以隨處看見它們,甚至在沙漠深處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2接著,他看到提克里特慢慢從底格里斯河岸邊的一片平地上浮現在眼前。屋頂呈方形的小房子層層疊疊地一直延伸到遠處高聳的懸崖峭壁邊上。泥磚搭建的房子與懸崖峭壁連成一體,形成一片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淡灰色景象。
1937年,著名的英國旅行家弗雷婭?斯塔克出版了一本名為《巴格達印象》的小書,描述了她在伊拉克生活時的點點滴滴,書中還附上了一些她當年拍攝的黑白照片。斯塔克寫到了自己的提克里特之行,她知道這裡是12世紀著名的穆斯林戰士領袖薩拉丁的出生地。當年薩拉丁擊退了侵略埃及的十字軍,並帶領大軍進入聖地(巴勒斯坦),為穆斯林重新奪回了耶路撒冷。從底格里斯河的對岸向提克里特望去,她發現:“偶然間來到這個雄偉之地的人都會意識到,這座城市在動盪不安的歲月里肯定擁有過非常重要的地位。過去人們稱它為伊拉克最不可能淪陷之城……”3
一位提克里特人曾向斯塔克抱怨過當地的貝都因人(一個居無定所的阿拉伯遊牧民族):“他們給我們帶來的麻煩比一大群敵人給我們帶來的麻煩還多……(而且)他們的婦女,可能比他們的男人還要讓人頭痛。”4斯塔克可能不會知道,就在她把包含自己提克里特之行的小書付諸出版的同一年,在提克里特附近一個名叫奧賈的小村莊裡,那些貝都因婦女中的一員產下了一個男嬰,名字叫做薩達姆。薩卜哈?圖爾法是在她兄弟家生產的。由於男嬰的父親海珊?馬吉德在幾個月前就去世了,因此他的誕生沒有帶來舉家歡慶的時刻。按照貝都因人的傳統,給這個嬰兒取名的榮耀就落到父系叔叔的身上。就這樣,1937年4月28日,薩達姆?海珊出生了。
在以後的歲月里,當薩達姆攀上權力的顛峰時,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塑造成這樣一個形象: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決心和意志,從提克里特飛揚的塵土和極度的貧困中開闢出了一條道路,進而登上了這個國家最高的位置。薩達姆的卑微出身以及這個農民小孤兒的奮鬥歷程早已有人大書特書過了。薩達姆本人也常用自己的農民出身給他的政治辭令抹上人性化色彩,藉此展示他對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伊拉克民眾是深感同情的。同時,描寫他貧困生活的故事也總是從頭至尾貫穿著一絲榮耀感和優越感。薩達姆當上伊拉克總統之後,政府部門曾經展出了一些他小時候生活在奧賈村時居住的泥磚房子的照片,而薩達姆本人也經常對自己的出生地表現出一種引以為榮的情感。一次接受採訪時他對記者說道:“即使我是一位農民的兒子,我也從來沒有在社會上低人一等的感覺……當時已經滲透到(伊拉克)許多地方的封建特權思想從來沒有影響到我們那一地區,這也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屈辱生活的原因。我們的頭顱一直高昂,我們從來沒有失去過自尊。”5薩達姆對文學的力量也大加利用,他獎賞那些在作品中暗示他與先知穆罕默德(這位先知在出生前父親也去世了)具有相似之處的詩人。薩達姆經常暗示他就是這位先知家族的一位後人,是聖人阿里的直系後裔。有一次薩達姆說道:“我們是阿里的後裔。”6他把阿里稱為典範人物,是“一位正直、有道義的人”7。不久,一本為薩達姆量身定做的家譜出現了,它根據推測證明,這位提克里特農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這位特別為什葉派穆斯林尊敬的聖人身上。
儘管薩達姆父親的家族——馬吉德家族把薩達姆接納為其中的一員,對於薩達姆的生父,人們卻知之甚少。薩達姆與母親薩卜
第二章 薩達姆的權力之路
1959年秋天,局勢變得十分明朗:在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政府管理下的伊拉克,復興黨人掌握重權的希望微乎其微。於是,復興黨的一些領導人認為,行刺總理卡西姆的時機已經成熟。薩達姆?海珊就這樣被召集到巴格達,開始為暗殺行動做準備。他在拉希德大街租了一套公寓,這條大街剛好穿過巴格達市中心,距離老城門很近。
第三章 成為“二號人物”
復興黨執政初期,權力鬥爭層出不窮,薩達姆全身心投入到策劃並直接參與各種鬥爭運動中。他開始作為一位手握重權的復興黨“政工幹部”——負責復興黨黨內事務的人進入人們的視線。11969年11月,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的成員從原來的5名擴展到14名,薩達姆和他的好朋友阿卜杜勒?卡里姆?謝赫利也成了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