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目簡介
《蔣公的面子》創作靈感來自流傳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則軼事:1943年蔣介石初任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因抗戰內遷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建國後更名南京大學 )校長,邀請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夏小山、時任道、卞從周)共進年夜飯,這使教授們非常為難,三人中,有人痛恨蔣之獨裁,卻又因戰亂之時藏書難保需要蔣的幫助;有人潛心學問不談國事,卻好美食,聽聞席上會有難得的好菜便難抑激動;有人支持政府願赴宴,卻又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兩人下水。為此他們爭吵了一個下午:給不給蔣公這個面子呢。二十多年後的文革中,他們必須交代是否接受蔣宴請了,三人再次見面談論當年到底去沒去赴宴,誠惶誠恐地回憶往事,真相難覓,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1943年,蔣任中大校長,請中文系三個教授吃飯,確有其事,人物原型分別是曾任中央大學及更名後的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的胡小石與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中凡,還有一個不知道是誰。胡小石、陳中凡以及南京大學教授汪辟疆是南京大學文學院代表人物,並稱南大中文系“三老”。
《蔣公的面子》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和南京大學碩士劇團製作。編劇溫方伊是南京大學戲文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也是南京大學招收藝術類本科生的第一屆學生。演員由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表演專業的師生和南京大學戲劇專業MFA擔任。
劇情簡介
話劇采時空穿越安排,從文革時的牛棚開場,這三位被打成牛鬼蛇神、學術反動權威的教授,為洗刷自身歷史問題,回憶起一九四三年時,三人在重慶茶館討論是否應蔣介石邀宴的情境;戲裡三位教授個性鮮明,各有弱點。
一身西裝打扮的時任道教授,思想進步、潔身自好,追求民主自由和學術獨立,絕不與獨裁者同流合污,卻因抗日導致珍貴藏書留在桂林,想藉赴宴望老蔣協助,又開不了口,遂布局想慫恿有人當說客。
長袍馬褂的夏小山教授是中立派,好美食且對蔣與政治無興趣,只是為了火腿燒豆腐而想赴宴,然因曾在學生面前說了不承認蔣中正的校長地位,不好答應;在美食與面子間抉擇,只好推說只要請柬署名,由校長改為蔣院長或蔣委員長,他就欣然赴宴,找台階下。
卞從周教授則長期與體制合作,中山裝打扮,不支持學生上街遊行,又給黨報《中央日報》撰稿,內心想去,可被兩位教授同僚喝斥是諂媚之舉,為了面子,就擺出不赴宴的姿態。
整出話劇場景簡單,兩個多小時的劇情,圍繞著三名教授各自辯論該不該給蔣介石“面子”,讓觀眾進入“蔣公面子”與“文人面子”的價值思辨;對話亦借古諷今,像政府在學生遊行後方有作為的辯論,戲裡的卞從周說:“無所作為,總比為所欲為強吧!”
創作背景
南大校史上的蔣介石
蔣介石1943年出任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校長,1944年夏辭去校長職位,改任永久名譽校長。 以最高 軍事統帥出任大學校長的,現代歷史上大概也就蔣介石和艾森豪兩位。二戰時,歐洲盟軍總司令、五星上將艾森豪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但艾氏是在解除軍職後才出任哥大校長的,而蔣氏是在任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特級上將)期間出任校長。這是蔣介石的“獨創”,但這個校長卻並不好當。
“蔣公當校長當多了,以為什麼校長都能當。”
“一個殺過學生的人來管教育,簡直胡來。”
“以蔣公的學識,當軍校校長尚可。”
《蔣公的面子》中幾位教授是這樣評論蔣介石出任中央大學校長的。
陳立夫在其《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中記敘了蔣出任校長時的談話:
在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二月,有一個晚上,蔣委員長把他找去了,那時蔣經國也在陪蔣介石吃飯。飯 後,蔣向他提出了一個主意,蔣說:“所有軍事學校都是我兼校長,現在所有的大學我來兼校長好不好?”陳說:“軍事學校和文學校不同,軍事學校是重絕對服從的,所以比較容易管,而文學校則不是那么簡單,委員長如果兼各校校長恐怕有困難,我看與其兼大學校長,還不如來兼教育部長,委員長如果擔任部長,我來做次長好了。”因為陳不贊成增加蔣的麻煩,所以這樣說,蔣後來就想了一想,說道:“那么我先試一個學校好不好?”陳不好意思不同意蔣試,於是就答允了蔣,以中央大學給蔣試,蔣介石就做了中央大學的校長。
1943年5月,蔣介石正式出任校長。他給學校帶來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學校內實施的“軍事化管理”。而最顯眼的莫過於,大學校門口有了憲兵站崗,直到1944年8月蔣去職後才撤離。
南大校史簡述
南京大學的百年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①三江師範學堂至國立東南大學時期(1902~1927)
②國立中央大學時期(1927~ 1949)
③南京大學時期(1949~ )。
南京大學舊稱: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國立江蘇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的另一個來源是金陵大學,從1888年匯文書院成立,至1952年與南京大學合併,金陵大學歷經64載春秋。 (圖冊圖片來自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
創作人員
製作 |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 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 | |
編劇 | 溫方伊 |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2009級 |
導演 | 呂效平 | 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系主任 |
演員 | 周雨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表演專業教師,中國傳媒大學表演專業本科,南京大學藝術碩士 |
趙超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表演專業教師,中國傳媒大學表演專業本科,南京大學藝術碩士 | |
高仲偉 | 中國傳媒大學表演專業演員,主持人,司儀 | |
溫方伊 |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2009級 | |
張萌 |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本科,南京大學藝術碩士 | |
劉昕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表演專業2010級 | |
唐彥良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表演專業2010級 | |
李闊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表演專業2010級 | |
黎姍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英語新聞專業2012級 |
演出信息
校內演出
為慶祝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慶,2012年5月17至18號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大禮堂上演戲劇《蔣公的面子》。該劇由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系主任呂效平教授指導劇本創作並親自執導。
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兩個小時的演出,掌聲不斷,笑聲不斷。
演出也受到南大師生的熱烈歡迎。演出現場有位老師帶著他的女兒來看戲,他給她講南大的傳統:“南大能堅持自己的傳統,很多被破壞的東西,都白手起家再創建起來,這點北大他們比不上。”;學校的領導也帶著家屬買票看戲,這讓導演呂效平頗為感慨:“這就是為什麼南大能出《蔣公的面子》。”
第二輪演出於2012年11月進行,觀眾反響強烈,加演20餘場, 場場爆滿,同學排隊購票,校長掏錢買票,書記領著外賓觀看,盛況空前。
“《蔣公的面子》所以火,就因為它回歸了戲劇藝術,超越了說教,達到了喜劇的高度。”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戲劇影視藝術系主任呂效平是溫方伊的導師,他表示,手頭有好幾個學生的優秀劇本正等著排演,“現在的年輕人是不缺乏才華的,關鍵就是給他們自由的學術環境進行創作。”
這部不談情說愛、不懸疑推理的歷史劇,竟然吸引上萬人次前來觀看,其中不乏從上海戲劇學院專程趕來的師生,還有各樣職業的話劇愛好者,不同專業的學者、教授。他們說,這個時代,有精神追求的好話劇依然生命力旺盛。 (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
社會公演
2012年12月24日下午3點,《蔣公的面子》首場社會公演暨五礦地產南京大學戲劇創作獎學金簽約儀式在南京方山風景區五礦九璽台舉行。 導演呂效平透漏已接到了來自國內四個大城市的多家劇場和文化公司的邀請,其中包括上海大劇院的邀請。今後該劇將在全國巡演。(圖冊圖片資料來源: )
全國巡演
《蔣公的面子》於2013年3月17日—26日在南京江南劇院連演10場,4月4日—8日在上海戲劇學院劇場演出,開啟全國巡演。
截至2013年3月初,《蔣公的面子》已接到來自全國超過二十多家演出公司的邀約,四月起將先後赴上海、武漢、西安、長沙、北京等城市巡演,並計畫前往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地區演出。(圖冊圖片來源及著作權歸屬:新浪微博@牛華新,部分去水印。)
截至2013年8月,《蔣公的面子》已在北、上、廣、深等16座大城市連演約80場,並已確定於2013年11月進軍美國,在舊金山、紐約等城市演出。
2013年11月18-11月19日《蔣公的面子》將在北京解放軍歌劇院進行演出,演繹1943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蔣介石與“公知”、“五毛”、“打醬油的”三位教授的一場“扭捏”。
巡演安排:
城市 | 時間 | 場館 | 票價 | 信息來源:大麥網/聚橙網/購票網/卓越票網 |
廣州 | 2013.05.03 | 黃花崗劇院 | 60-280 | |
北京 | 2013.05.21-2013.05.22 | 東宮影劇院 | 50-100 | |
北京 | 2013.05.24-2013.05.25 | 北大百年紀念講堂 | 100-150 | |
北京 | 2013.05.24-2013.05.25 | 海淀劇院 | 80-380 | |
北京 | 2013.11.15-2013.11.17 | 海淀劇院 | 60-380 | |
北京 | 2013.11.18-2013.11.19 | 解放軍歌劇院 | 60-380 | |
西安 | 2013.06.15 | 索菲特人民大廈大劇院 | 50-200 | |
成都 | 2013.06.20-2013.06.21 | 華美紫馨國際劇場 | 80-280 | |
成都 | 2013.10.27 | 華美紫馨國際劇場 | 80-380 | |
武漢 | 2013.06.23-2013.06.24 | 湖北劇院 | 60-380 | |
上海 | 2013.07.11-2013.07.13 | 上海戲劇學院 | 80-280 | |
深圳 | 2013.09.08-2013.09.09 | 少年宮劇場 | 80-280 | |
來源:@蔣公的面子 新浪微博,具體安排請參考。 |
海外演出
2013年11月-12月《蔣公的面子》在美國舊金山、洛杉磯、達拉斯、休斯頓、波士頓、華盛頓、紐約七個城市為華人觀眾演出10場。
名家點評
董健
董健:看南大校慶話劇《蔣公的面子》有感
1、史中有戲,戲中有史
我很高興能夠在南京大學110年校慶期間看到《蔣公的面子》這齣話劇,這是獻給校慶的精神美餐。中國的大學大都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的,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了100多年的歷史。從1998年北大校慶起,全國各地都開始興師動眾,紀念校慶。但是不誇張地說,校慶發展到今天已經帶上了濃厚的官味和商味。官味指的就是官本位,通過接待有權勢的人來強化學校對權力的依附。本來,學校通過校慶籌資很正常,可在我們這裡卻往往加進了商業的因素。今年,我們的校慶,學校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序長不序爵”,這確實是很好的。但是光講“序長”恐怕還不夠。我認為校慶的目的應該是總結學校歷史上辦學的經驗教訓,找到其自身的文化傳統,並把它發揚光大。增加校慶的學術性和精神性探索,為我們當前的辦學之路提供借鑑,這才是校慶的核心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所製作的這個戲劇我覺得正好實現了這一訴求。這個戲從精神的角度挖掘了我們校史上的一些細節,有很強的學術性和思想性,帶給我們啟發。該戲名為《蔣公的面子》,將1943年蔣介石在中央大學任校長這一歷史事實作為題材。關於這段歷史,過去我們無論從左還是從右的角度,都不太敢碰。但這個戲的作者卻勇敢地對此予以了處理,並且處理得非常好。
從對待歷史這一點看,這個戲寫得比較真實。首先,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辱罵蔣介石。文革時我們出於政治原因完全地否定了蔣,正如戲中所寫的,叫他“蔣該死”。但從歷史看,中央大學在蔣介石當校長的情況下仍是有發展,有成績的,因此不能簡單否定。其次,她比較真實地描繪了當時三位中央大學教授不同的政治傾向和思想狀態。時任道是一個帶有左翼傾向,對國民黨政治有很強批判性的知識分子。蔣介石曾下令打死過他的學生,他對蔣的專制統治非常憤怒,不能接受。夏小山則是另外一種典型,埋頭做獨立學問,好美食,對蔣介石既不反對也沒有興趣。在我們南大中文系的教授中可以找到不少這樣的原型。夏小山儘管承認蔣是整個國家的領袖,但從學術而言,他認為蔣沒有做校長的資格。在戲中,他仍想去赴宴,原因是他想吃宴會上的一道菜。這個人物的性格被刻畫得非常細緻真實。卞從周則是一個比較官方化的教授,他擁護政府,希望能夠去赴宴。但他也並非那種昧著良心不顧事實的官方走狗,基本上仍可以認為是知識分子中偏右的類型。作者描寫了這三個教授對蔣介石當校長的不同態度,通過是否去赴宴,是否給蔣公這個面子將各自的形象刻畫出來。
更為可貴的是,戲劇作者對於一種真實存在的知識分子精神的把握。無論這三位教授有著怎樣的差別,是擁護蔣還是反對蔣,總體上看,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價值,那就是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他們並不把蔣介石請吃飯當做是皇帝的賜宴。即使是官方化的教授卞從周也沒有這種傾向。這點恰恰是我們校史中最重要的精神傳統,可惜多年來被我們所忽視了。在1949年後,知識分子經過了歷次運動,大學中的精神傳統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舉一個例子,在1950年代,南大生物系有一個教授,某個項目很有成就,正好毛澤東來南京接見知識分子,他就去了。回來之後,他激動地說:“我的手不能洗,你們趕快來握一握我的手,這是毛主席握過的手。”他的這種感受是真誠的。前不久,我讀到一些知識分子回憶自己五十年代時的思想狀態,那種如坐春風的幸福感。這些感受既是真實的,但又顯得多么可笑和可悲。可是我們在1943年的中央大學的教授中看不出這種人身的依附,即便從和蔣介石關係不錯的卞從周身上也很難看出來。作者把握住了這一點,寫出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所失去了的東西,寫出了大學知識分子的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這非常難得。同時,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她並不是通過抽象的說教,而是選擇一系列的細節,充滿了生活味道。尤其是對夏小山教授的塑造,寫他既想吃火腿燒豆腐這道菜,因而準備去赴宴,又不贊成蔣當校長,因此要求蔣改掉請帖中的身份,顯得非常生動。
在這三位教授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教授,他們擁有自己的人格,他們看重自己的崗位,在統治者面前,他們能夠保持自己的價值判斷,堅持自由與獨立的精神。用這樣一個戲來回憶南大校史,我覺得確實做到了史中有戲,戲中有史。
2、才華與自由精神
該劇的作者溫方伊,只有二十一歲,是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的本科生,現在正讀三年級,能夠寫出這個戲,確實是不容易。在演出當天,呂效平教授引用了我的話說了關於才華的問題。我的確講過這方面內容。我認為,就戲劇專業而言,研究和創作都離不開才華。但研究和創作需要才華的比重並不一樣。做研究,恐怕有八分的努力,兩分才華即可出成績,但劇本創作和舞台實踐所需要的才華比重則要大得多。
那么才華是什麼呢?這很難說清楚,才華並不僅僅是指聰明,儘管它包含了聰明。有智慧的人並不一定有才華。我覺得,才華很可能是這樣的東西:一個聰明的人,從對生活的感受中,發現了一種天然的合乎規律的價值觀。有一些聰明人,知道編劇的技術,會寫戲,但他卻找不到這種價值觀,或者說找到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戲與別的藝術門類不一樣,戲說到底是一種自由精神在公眾面前的公開地、集體地亮相。這種自由精神,天生不會順從現存的文化道德規範。簡單地說,戲劇就是要在精神領域“搗點亂子”。規規矩矩的東西根本不配稱做戲。俄羅斯的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所講的“狂歡化”恐怕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他強調的正是這種民間對官方的否定,一種造反的精神。人們很喜歡引用拿破崙的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好士兵”,但人們不記得拿破崙還有另外一句話叫做“沒有自由精神的士兵打不好仗”。實際上沒有自由精神的人,一樣編不好劇本。從這個二十一歲的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種自由精神。
戲中,她所寫的是兩段生活,無論是1943年的那段,還是文革中的那段,離她本人都比較遠,但她通過對一些資料的閱讀,根據一些老師的回憶,比較真實地把握了這兩段歷史。更為可貴的是,除了表現歷史的真實外,溫方伊還能夠用今天對生活的感受來觀照那兩段歷史,使之與今天的現實發生碰撞。這一碰撞所產生的火花使我們感到非常親切。我們看到的是歷史,想到的卻是今天的現實。演出中,我注意到現場觀眾的反應,他們用笑聲表達對戲中內容的接受和贊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劇中有台詞抨擊政府腐敗時,全場反響非常強烈。之所以引起這種反響,事實上體現的是觀眾對當下現實的一種感受。觀眾對今天腐敗的感受與戲中的歷史呼應了。所以我覺得,才華就是指一個作者能夠在把握歷史的同時,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通過自己的價值觀成功地表現出來。這一點可以說溫方伊做到了。
從技術層面看,能夠編寫劇本的學生在很多學校可能都能找到。但是,並不是每個大學都能找到這樣有才華的學生。有些人很聰明,能夠寫出一個乾乾淨淨有戲劇性的戲,但未必能夠擁有這樣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是南大為她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南大的歷史傳統、文化氛圍和當前的狀態,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動力。如果這樣的題材讓北大的新左派教授來寫,恐怕會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我覺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南大的傳統。在20世紀初,南大與北大相比是比較保守的,當時的學衡派與新青年有過多次的論戰,以至於人們或許以為南大缺乏自由的精神。事實上,有一點必須澄清,儘管在一些激進的口號上,學衡派的確與北大知識分子有分歧,但在對待現代化這一總體的要求上卻是一致的。學衡派精通古文,熟悉外國,主張開放,尤其在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這一點上,和北大是一致的。我在校慶一百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立人為大學之本》,談了南大的傳統。儘管我們沒有出現李大釗和陳獨秀這些共產黨的創辦人,但在自由精神這一點上,在中國的現代化與啟蒙這些方面,我們與北大從來都沒有區別。
從1949年以來,中國大學的這種獨立、自由精神一共經歷了五次破壞。第一次是1952年的院系調整,南大的損傷可以說是最厲害,法學、社會學等等被認為是危險的學科都被砍掉,工科被分出去,整個被肢解了;第二次是1957年的反右派鬥爭,凡是堅持大學精神的人,一旦公開地表露這樣的觀點,都被打成了右派;第三次是文革,全國性的大災難,南大也不能倖免;第四次是在1989年後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前,這是我親自經歷的,感觸極深,這幾年推行比較左的一套,對南大的科研教學的基本精神帶來了破壞;第五次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直到今天仍然持續的經濟大潮的衝擊,很多高校開始搞產業化,從一個教育機構變成了圈錢的工具。很多學校經過這些破壞後,大學精神便蕩然無存了。但南京大學卻依然保持著這個線索不斷,仍能夠不絕如縷地堅持著獨立和自由的精神,時隱時現、時強時弱地通過一些細節表現出來。
在《懷念高華》的文章中,我提到了五次南大獨立研究的立場與有關當局的矛盾:第一次是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人盡皆知,這裡不談了;第二次是1980年代應學梨(蔣廣學)對於農業合作化的批判,當時遭到“查處”,但現在看來,對的是南大;第三次是許志英發文論述1919年為新舊民主主義分界線不準確,也遭到嚴厲批判,並有不少學界同仁迫於壓力而來“圍剿”許志英,而現在許的觀點已成為學界公認的常識了;第四次是哲學系學生馬丁(宋龍祥)談市場經濟的文章,受到指責和批判,現在馬丁之說也已成了常識;第五次是1990至1992年,南京大學堅決抵制“清理文科”的行為。當時南京大學壓力很大,但南大文科受到了保護,事後看來,這抵制是完全正確的,沒有人再好意思談當年的“清理文科”之事了。這五次衝突正是南大精神傳統的體現。即便在目前大學精神普遍萎靡的情況下,南大還能有這樣的學生,寫這樣的戲並且製作演出,為大家所接受,這也正好說明南大自由精神仍存。
3、關於兩個時段的對比
這個戲通過暗轉的方法不斷表現兩個時段所發生的事。一個時段是討論是否給蔣公面子去赴宴,另一個時段是表現1967年文革中知識分子的狀態。從分量上看,文革的這段處理顯得不夠充分。
作者溫方伊來訪問我的時候,我曾建議,描寫這段歷史最好應與當前知識分子的精神失落做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知識分子精神已經退化到怎樣的程度,別說是一把手,就算是一個部級幹部接見都會感到無限的光榮。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批判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過去我一直有花瓶情結,覺得給政府當花瓶很光榮,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很喜歡領導重視”。記得在文革後期,我開始被重新使用。江蘇省委的刊物《民眾》約我寫稿。我就按照當初“評《水》評《紅》”的精神寫了一篇文章。雜誌編輯部告訴我說,這是省委書記許家邨親自審閱定稿的,並且說我的文章寫得很好。當時我感到受寵若驚。建國後,領導的欣賞、表揚、重視,對知識分子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精神動力,我當時就是這樣的狀態。
建國後知識分子從原先的獨立精神,蛻變到對“領導”的崇拜,這是一個漸漸演變的過程,並不是一下子完成的。知識分子的這種依附性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特產,在今天的西方社會很難看到。我曾讀到一個報導,法國總統薩科齊出席一個會議,想要主動與一個青年握手,結果被那個青年斷然拒絕。在我們中國,這種文人的依附性有著很長的文化傳統,過去皇帝要召見,不管是怎樣壞的皇帝,對於知識分子來說,都是極大的恩寵。但在1943年,情況已經所有不同,蔣介石請吃飯,教授們卻開始討論是否給他這個面子,這是帶有極大主動性的行為。這也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經過了20世紀初幾十年的現代化發展,知識分子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所以我就想,能否將1943年的這段戲與今天知識分子的面貌做一個對比。這樣的要求從編劇技巧上看恐怕有一些困難。1943年的教授到現在都已經去世了。現在的這個本子將時間選擇在文革,我覺得對比性還是不夠,處理得過於簡單和表面。如果能把這一點改的更好一些,將可能更有利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來發揚我們的大學精神。
水晶
簡評
專程從北京坐火車,第一次到南京,居然是為了一部戲——《蔣公的面子》,而這部戲,絕對值得你以任何方式趕去觀看。僅從編劇角度而言,講中國故事、如此有文化、有生活的劇本,近年僅見,卻出一個大學三年級的女孩之手,令人擊節讚嘆,嘆為觀止!這部戲,只在南京演,是中國戲劇的損失。
二、系統點評
評家:水晶
■劇名:《蔣公的面子》
■編劇:溫方伊
■導演:呂效平
■時間:11月23日-12月3日
■地點: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大禮堂
■指數:★★★★☆☆
■點評:很久沒有看到這么有文化、有生活、有趣味的中國故事了,全無搞笑,觀眾卻一直在笑,又笑中帶著憂傷。
作為一部南京大學建校110年的紀念作品,《蔣公的面子》離“主旋律”這三個字很遠,卻離戲劇的本質很近。該劇創作靈感,來自流傳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則軼事。1943年,蔣介石初任中央大學校長,為籠絡人心,準備邀請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進年夜飯。三人中,有人痛恨蔣之獨裁,卻又因為戰亂之時藏書難保需要蔣的幫助;有人潛心學問不談國事,卻好美食,聽說席上會有難得的好菜便難抑激動;有人支持政府願意赴宴,卻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兩人下水。20多年後,三人再次見面,談論當年到底去沒去赴宴,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樣一部舞台上少見的文人戲,以三位知識分子的社會議題辯論、哲學對話和一層層掀開的內心面紗,交織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瑣事,洋洋灑灑,詼諧流暢,民國時代幾位不同類型的學者,躍然台上。而與之相對照的20年後,三人都被扣上了反動學術權威等帽子,在牛棚里聚談往事,那些羅生門似的回憶,都消失了光影,他們曾經飛揚的精神,也一同委頓。
很久沒有看到這么有文化、有生活、有趣味的中國故事,全無搞笑,觀眾卻一直在笑,又笑中帶著憂傷。而這樣一部戲,卻誕生於近年來連戲劇都很少上演的南京。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系主任呂效平執導的該劇,已經連續上演近30場,場場滿座,創下近十年來南京戲劇舞台上的奇蹟。
更令人稱嘆的是,這部作品的編劇,出自當時年僅21歲的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本科三年級學生溫方伊之手。她將劇中博古通今的知識分子話語、抗戰期間窮教師的拮据生活、“文革”時被打倒的文人們膽戰心驚等不同的時空與人物、畫面,書寫得精準而清晰。劇中人物的對談往往看似信馬由韁,卻又總是被恰到好處地拽回戲的核心。哲學與菜譜齊飛,古籍與麻將共舞,話題的交錯與情節的起伏,細細鋪墊的劇情,如剝洋蔥般,越到後面,越辛辣刺激,引人笑中帶淚,淚中帶思。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這兩句杜甫的詩,用作了台上的對聯。“自去自來”是文人的理想,“相親相近”是理想的文人。然而,文人亦是普通人,在面對戰亂流離、貧困的生活和完全失去自由的各種困境時,人心最深處的欲望與念想,終會浮出水面,無論它曾經隱藏得多么深。
《蔣公的面子》用一種雲淡風輕式的表演,既展現了民國文人窮酸倨傲的一面,又讓人看到他們可愛單純的另一面。而在動盪的大時代面前,個人的那點小心思,又顯得如此令人憐惜。無論是吃一碗麵,還是保住9箱絕世的古籍,都同樣難。
而且,這部戲並未僅僅止步於“民國”,雖然戲份不多,但劇中同置於舞台另一側的“文革”場景和劇情,分量同樣四兩撥千斤。三位白髮的老者,對於往事爭執不休,但已經完全喪失了當年的銳氣與理想,困頓在無家可歸的絕境之中。這無家可歸,不僅僅是實體的“家”之喪失,更多折射出“精神”的無著無落。坐在台下的觀眾,則通過他們自身的觀看與內心反應,補充了“當下”與戲中兩個時代之間的連線。
《蔣公的面子》上演至今,已經不僅是南京大學的師生和當地觀眾前往觀劇,而是發展到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的觀眾慕名前去。我本人就是專程坐著火車從北京去到南京看這齣劇的。導演呂效平說:這樣一部學校里的“學生戲”,之所以火,是“因為它回歸了戲劇藝術,超越了說教,達到了喜劇的高度”。
在我看來,這部戲,絕非“喜劇”一詞所能簡單概括,與當前中國戲劇市場大面積泛濫的各種爆笑喜劇相比,《蔣公的面子》堪稱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它所引發的每一次笑聲,都不是由撓痒痒式的簡單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帶來的。它的笑,是思考後的笑,是會心的笑,也是一種觀眾心靈與舞台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後的笑。
這種笑,比悲劇還要有力。
所獲榮譽
2013年4月,《蔣公的面子》入圍現代戲劇谷2013“壹戲劇大賞”年度小劇場戲劇獎。
2013年9月,編劇溫方伊獲得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獎。
2013年10月,導演呂效平、編劇溫方伊獲得2013文化中國年度人物大獎。
2013年12月,《蔣公的面子》獲得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戲劇大獎。
2014年10月,《蔣公的面子》入圍江蘇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2012—2014年)獎。
社會評價
《人民日報》
2012年創作演出的話劇《蔣公的面子》,以南京大學校史為題材,通過1943年蔣介石兼任南大前身中央大學校長時,邀請三位中文系教授赴宴的史實,形象地揭示了知識分子面對強權時的複雜心態。特殊的題材與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令該劇破天荒地連演35場,創造了校園戲劇演出奇蹟。《蔣公的面子》繼承了“五四”以來啟蒙戲劇的脈絡,擁有開闊的表現空間,給當代戲劇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啟示。
《南方周末》
去不去吃飯,確實是個問題——學生話劇《蔣公的面子》引發的選擇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蔣公的面子》這部兩個半小時的學生話劇都當得上一個“奇蹟”:編劇是一位戲劇影視專業的大三女生,描寫的卻是70年前中央大學教授中的複雜人性;導演痛批當下的戲劇生產體制,2012年12月14日,江蘇省委宣傳部卻安排《蔣公的面子》在南京藝術學院連演3天,省委宣傳部長親自觀演。詳見《南方周末》記者鞠靖報導。
《環球時報》英文版
"To give him 'face' (gei mianzi), or not, that is the question." This was the dilemma that obsessed three professors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CU, today's Nanjing University) in 1943. The "him," in this instance, refers to Chiang Kai-shek, and this is an off-told anecdote that has been doing the rounds in Nanjing University for many years.詳見 Global Times報導。
《中國日報》
話劇《蔣公的面子》來滬演出
一部名叫《蔣公的面子》的話劇在南京大學校園連演30多場,場場爆滿。昨日,該劇導演呂效平、編劇溫方伊來到上海,陳述該劇問世前後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這部被評論為幾十年來罕見的有歷史、有文化、有生活的劇本,竟出自一個大學三年級女生之手。
《法治周末》
一九四三:蔣介石的面子
1943年,三位教授辯論面子的事情或許真的可以忘掉了,《蔣公的面子》是今人在裡面的對話。它真正的舞台在幕後。詳見《法治周末》記者宋學鵬報導。
《南方都市報》
余斌專欄:蔣公的面子
民國年間的大學校長,說好當固是好當,因為要處理打點的“方方面面”的事,遠比現在少得多;要說難當,也的確是難當,只說一條,來自學生方面的要求,就頗難應付。詳見《南方都市報》余斌專欄。
《中國國土資源報》
莫為“情面”丟原則
人人都有“面子”,這是人之常情,但對國土資源部門而言,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維護權益,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決不能為了個人“情面”,丟了國家的“面子”。詳見《中國國土資源報》報導。
《21世紀經濟報導》
話劇的面子
《蔣公的面子》的成功,不可複製,更不代表所謂主流文化體制外的戲劇將迎來大規模復甦,對當下的“民間戲劇”而言,“生存”還是最大的問題。作者:汪洋,詳見:。
《北京青年報》
《蔣公的面子》磨礪記
把一群不滿22歲的本科生的戲劇作業歸之一集出版,估計當下也只有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能辦到。摩挲黑色封面的新書《青春戲劇檔案》(群言出版社2013年1月版),該系主任呂效平對自己心愛學生的習作讚賞有加:“書里小朋友的自由想像、自由表達的狀態不錯,這些學生可教,作品令人振奮。我斗膽講一句,作為國內唯一一所有過90年戲劇藝術教育歷史的大學,南大在中國高校中存留一塊很大的創作自由天地,我們的教學水準就呈現在這本書里。”詳見《北京青年報》陳國華報導。
《江南時報》
蔣公的面子與文人的面子
南大歸來,依然沉浸在話劇《蔣公的面子》的表演場景之中,反覆回味。這樣一部立意深刻的話劇劇本,居然出自南大的一位在讀大三的本科生,實在是讓人讚嘆。而用這樣一部話劇,來紀念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自然也是別有一番深意。詳見《江南時報》許金晶報導。
《時代周報》
南京大學爆紅校史劇《蔣公的面子》開始全國巡演 “我們要和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對話”
專訪導演呂效平:我們至今沒有遭遇任何壓力
1943年,蔣介石初任中央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大學校長,請中文系三個教授吃飯,想吃不想吃的都有難處。究竟是蔣公的面子重要,還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利益更重要?詳見《時代周報》報導。
《東方早報》
“最想做的是恢復戲劇自由表達”
一部由南大學生創作的話劇,在問世一年內迅速引起了全國性的關注,甚至被認為是去年和陳道明主演的《喜劇的憂傷》一樣成為文化事件的戲劇作品。詳見《東方早報》報導。
《文匯報》
去不去吃飯,這是個問題!
校園戲劇《蔣公的面子》巡演全國,要“面子”還是“里子”?一場知識分子的“忸怩抉擇”引來多方關注與熱議。詳見上海《文匯報》報導。
《信息時報》
《蔣公的面子》:撕開中國當代劇壇的“面子”
有人說,該劇撕開了中國當代戲劇的“面子”,露出了當今戲劇作品“缺鐵缺鈣缺想像”的“里子”。而在該劇導演、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呂效平看來,好戲本來就應該產自民間、校園,而不是在“體制內 ”。詳見廣州《信息時報》報導。
《深圳特區報》
“文人戲”展現道德的困境
自2012年5月校內首演、12月啟動社會公演以來,導演呂效平坦言《蔣公的面子》還存在許多不足。那么,一部還顯得有些稚嫩的戲,為什麼能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和美譽度呢?編劇溫方伊說了一句直白的大實話:“現在的好戲太少了唄。”詳見深圳《深圳特區報》報導。
《第一財經日報》
“戲劇回歸了戲劇”
這部收穫了良好口碑的作品,去年報名參加“大學生話劇節”時卻遭到拒絕。在演出之後的觀眾見面會上,呂效平坦言,他不介意作品是否能參加評比、獲得獎項,亦不看重學術界的評價。《蔣公的面子》與政績名利無關,而是自由精神的具象表達。它或許略顯青澀,或許還有不足,但它的出現,為戲劇回歸戲劇藝術本身指明了新的可能。詳見《第一財經日報》報導。
台灣《中央日報》
陸戲蔣公面子 引創作自由思辯
大陸太空和飛彈之父錢學森生前問到:“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在網路上,許多看過《蔣公的面子》的大陸網友熱度不減,持續討論。有網友並摘出戲劇中“井岡山講的是民主集中,又沒有講民主自由”等金句台詞,進行思辯。
令人吃驚的是,這齣戲的編劇是一位“90後”(1990年後出生),作者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學生溫方伊,無論是1943年那段還是文革那段,都離她比較遠,卻難能可貴地表現歷史真實,還用今天對生活的感受來觀照歷史,與今天的現實發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