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萬卷方法”的理想為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學者和研究生提供一個內容規範、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
“萬卷方法”的客群
圖書館及大學社會科學各院系的資料室。
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
社會及市場調查的實務工作者。
內容簡介
《解釋互動論》以下面三點假設作為謀篇布局的基礎:第一,在人類經驗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是解釋。第二,將日常生活中的解釋呈現出來,人們就可以達成理解,那些旨在解決社會問題的計畫也能得以更加有效的實施。第三,所有的解釋都是暫時性的,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因此,《解釋互動論》鼓勵讀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理解解釋互動論到底是指什麼。為了保持《解釋互動論》作為經典的生命力,在上一譯本——《解釋性交往行動主義——個人經歷的敘事、傾聽與理解》——的基礎上,我們組織譯、校者經過進一步加工處理,推出該書的新譯本,並更名為《解釋互動論》。作者從解釋互動論的視角,嘗試將普通人問題重重的生活經歷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互動論者所要做的即是去解釋生活世界的種種意義與表象。該項研究所採取的方法則包括表演性文本、自我民族志、詩歌、小說、開放的創造性訪談、文獻分析、語義學、生活史研究、自我故事、參與式觀察和深度描述等。
作者簡介
諾曼·K.鄧金,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教授,傳播學、社會學及人文學科領域 的資深研究員,已出版過許多專著,包括《解讀種族:好萊塢與種族暴力電影》、《解釋性民族志:21世紀的民族志實踐》、《電影社會:偷窺的目光——後現代社會的形象》、《研究行動:社會學方法論導論》、《解釋互動論》、《好萊塢——一槍接著一槍》、《康復的酗酒者》、《酗酒者的自我》。由於在符號交往行動領域的學術貢獻,鄧金1988年獲得查爾斯·庫利獎,1997年獲得喬治·赫爾伯特·米德獎。他曾擔任《社會學季刊》、《文化研究》(月刊)的編輯,合作主編者《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本書中文版2007年初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和《質性探究》,此外,他還主編過“符號交往行動研究系列叢書”。目錄
第1章第七時刻的解釋標準何時使用解釋性的方法
研究者與社會世界
第七時刻的解釋標準
道德批評與立場選擇
各解釋類型之間的界限模糊化
公共領域的重構
寫作規範
表演民族志
表演轉向
表演文本
敘事集錦、表演性寫作與表演文本
里德洛奇、蒙大拿:經歷與表演
表演性解釋、創造地方史
蒙大拿爵士
死去的印第安人
表演蒙大拿
第2章解釋性的觀點
表演種族記憶
閱讀安德森女士的表演
個人傳記
澄清術語
一個範例
解釋性方法的發展
開啟解釋的世界
主體的經歷與心靈發現
心靈發現的類型
定位心靈發現
心靈發現的界限、表現與結構
普遍的個體
什麼是解釋互動論
存在主義的互動文本
個人的與範式的研究
薩特的過程——回溯法
文學自然主義
解釋性研究者的分類
解釋性的研究者能做什麼
後實證主義與獨立研究假設
解釋與科學
傳記與研究
針對實證主義的女性主義批評
評價研究的解釋標準
歷史、權力、情感與知識
歷史
權力
意義與作用
情感
知識
權力與解釋
解釋的標準
解釋場景定位
深度描述
解釋與理解
描述的兩種類型
解釋的類型
議事日程
結論
第3章搜尋生平經歷
範例
概要
敘事時刻
自我、敘事與神聖之地
敘事類型
過程
生活的結構
事例法
深化敘事:交往片段
參與、訪談與傾聽
解釋傳記
解讀敘事與見多識廣的讀者
解釋步驟
結論
第4章解釋過程
通往解釋的步驟
確定所要研究的主題
社會學想像力
解構關於現象的前在觀念
把握現象
現象的化約
現象的建構
評價解釋材料
澄清意義
解釋標準
結論
第5章解釋的場景定位
時間、歷史與場景描繪
場景描繪
範例
尋找場景進入的通道與步驟
範例:挨打的妻子、酗酒者的自我
學習語言及其意義
語言學習的步驟
語言與理解過程
範例:A.A.群體的語言
初學者、新成員和老資格成員
解釋語言
作為新成員的研究者與求知主體
結論
第6章深度描述
雙重危機
作為表演性寫作的深度描述
作為記載的深度描述
範例
作為記載的淺度描述
淺度描述與詞語類型
淺度描述的類型
範例
深度描述的類型
類型區分
優秀的與糟糕的深度描述
糟糕的深度描述
描述、記載與解釋
意義的層次
意義、影響與解釋
結論
第7章進行解釋
解釋與理解的重要性
解釋範例
A.A.聚會
解釋初步解釋
時間花費
解釋做些什麼
解釋者的類型
解釋理論
敘事、故事與地方性解釋理論
解釋的象徵性
解釋的類型與範例
淺度解釋
深度解釋:舊病復發的酗酒者
當事人的解釋、情境關係:挨打的妻子
觀察者的解釋
分析性的解釋
描述性的情境解釋:演奏爵士樂
關係一交往性解釋
淺度的、分析性的以觀察者為本的解釋
深度的、情境性的、交往性與多重聲音的解釋
表演與再現解釋
詩歌
短篇故事
分層文本
理解
理解類型
理解與套用型研究
結論
第8章結論:解釋互動論
解釋
解釋的步驟
人生經歷
四種經歷結構
研究心靈發現
閱讀與寫作解釋
讀者
作者與文本
解釋(文本)寫作的風格
虛構與解釋
後現代時期的解釋互動論
前言
近些年來,從歷史、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等角度對現代知識進行質疑的力度日益加深,許多人均不由自主地像福柯等人那樣對現代知識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厭惡與否定。與此同時,又有許多人覺得,人文社會學者自身的社會位置與處境也逐漸由以啟蒙大眾自居於世的“立法者”變成了只能偏安一隅對自我進行啟蒙的“解釋者”,而一旦想去謀求更多的聽眾,就要么是空想,要么擔心即使能這樣做,也會被人認為是在追求“權勢”。在這種形勢下,為什麼從事社會學寫作?社會學寫作能夠(或應該)表達什麼樣的“故事”?便成了由於各種原因落入社會學領域的作者們必須予以深思的基本問題。總之,質疑現代知識並在質疑之後尋找合適的寫作理由與主題(所謂“合適”是指能讓人“心安理得”,甚至獻出自己一生的探索熱情),這一點可以作為理解鄧金這部著作的精神前提。從理論上講,光是去質疑現代知識,而且不必像福柯那樣,將對現代知識的批判隱藏在漫長繁重的歷史探索之中,人文社會學者便可以將自己的學術生涯安排妥當,也就是一輩子只寫批判現代知識的理論性著作。有些人事實上就是這樣做的,甚至因此成了以解構現代人文社會知識(或文本)著稱於世的“後現代哲學家”。這似乎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宣洩”長期以來在“現代性的生存結構”中苦苦掙扎的壓抑心情,而且能夠“避免”承受那些“玩世不恭地或是真誠地轉向右派”(伊格爾頓語)的人們所承受的公共輿論壓力,始終以“精神界戰士”的形象保全自己。然而,這樣做卻無法省略另一種顧慮,這就是可能會讓人覺得沒有創作出真正具有建設意義的作品,為人們提供另一種關於事實的知識。
精彩書摘
第四,在解釋過程中,研究者自身也有生活史,而且如前所述,研究者的個人生活史與解釋過程是有聯繫的,前者會對後者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權力
歷史與權力、情感相互作用。任何一個社會結構都瀰漫著權力,它深嵌於日常生活的微觀(性別)關係之中(Foucauh,1980,2000)。如福柯早已指出的那樣,權力有如毛細血管般遍布於日常生活領域,並沿著其中的支配關係發揮作用。權力是力量與統治,在特定的條件下,它會以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權力是一種支配性的過程,男性與女性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體制與體制之間,均可以找到這種支配性的權力。權力是力量,是人與人之間通過控制形成的支配關係,常常表現為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摧毀。權力既破壞又建構,它在推翻已有的社會結構的同時,也會建構出新的社會形式。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回憶前面提到的喬的研究,即那些被丈夫毆打的韓國婦女。
解釋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權力。各種真理及知識話語所表明的其實都是權力關係。研究者常常被賦予權力——進入情境,作出解釋,作為回報,他們得向掌權者匯報自己的解釋,而他的解釋又常常會把他帶回原始情境,由此還會產生新的社會安排。
研究過程的每個方面都存在微觀的權力關係。只要研究者進人情境,開始觀察,權力就會產生。被研究的世界裡存在權力,因為被研究的世界是由一種權威關係建構和組織起來的,此外,還可以從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模式、觀察方法和實驗、半實驗的研究計畫等角度來理解研究過程中的權力。科學可以作為“一種實施的權力”進入研究場景(過程),也就是說,研究者可以將科學的權力與威望帶入研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