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是2007年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是裴宜理。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第1版(2007年6月1日)
叢書名:中國秘密社會研究譯叢
平裝:340頁
開本:16開
ISBN:9787100053167
條形碼:9787100053167
商品尺寸:20.2x14x1.3cm
商品重量:381g
ASIN:B0011F9BSU

內容簡介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為第一部,是著名漢學家裴宜理的成名作。運用社會生學態原理和人類學概念來分析華北平原的貧困地區100年來的農民反抗運動,主要圍繞三大事件展開論述,捻軍、紅槍會和共產主義革命。

編輯推薦

“中國秘密社會研究譯叢”以歐美和日本學界的研究為主,探討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的會黨、幫會、民間宗教結社及其與社會政治變動的關係,《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是叢書中的一本。

媒體推薦


本書英文版面世至今已近三十年,其間,中國學領域已經發生了諸多變化。本書原型系我在密西根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的畢業論文(1978年),一年後,中美關係進入正常化軌道。在我完成博士論文之前,對美國學者來說,要在中國大陸開展學術研究實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所以,該論文的完成完全依賴於台灣、日本和美國的圖書館和檔案館文獻。
我初次訪問淮北地區的時間是在1980年春天,即這本書最初出版的時候。在那個學年裡,作為中美學術交流正常化的一部分,我成為南京大學的訪問學者。在南大歷史系蔡少卿教授的陪同下,我第一次進入了研究多年而從未涉足其地的皖北鄉村;當時心情之激動,非筆墨所能形容。其間,蔡教授和我對阜陽地區、蒙城縣、渦陽縣的歷史工作者及普通農民進行了訪談,主題集中於當地造反與革命的傳統。對於我們的提問,他們的回答印證了我這本當時剛出版的著作的不少論斷,使我感到輕鬆和滿意。同時我也認識到,要是在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中能夠直接進入這一地區,我的看法無疑會有很大的不同。
通過1980年春天的淮北平原之行,我清楚地意識到,即使是在一個地區之內,也存在此處與彼處的差異。在這本書里,淮北地區被視為一個相對同質的地區,而實際上,其內在多樣性是十分明顯的。我還從那次訪問(以及隨後幾次對鳳陽縣的訪問)中接觸到很多淮北地區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料,從民歌、民間故事到日常信仰、習俗。對於這類資料,這本書無法像我後來所熱衷的那樣加以利用,主要是因為我在開展學位論文寫作之時還無法獲得足夠的這類原始資料。
正是由於這種巨大差異——一個1970年代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研究生,所得資料有限,而今日情形大有改觀,使人們意識到,與過去三十年里中美關係不斷改善相伴而來的便是知識與學術交流的巨大利益。接踵而來的與中國“傳統的”社會動亂相關的研究,如周錫瑞(JosephW.Esherick)的《義和團運動的起源》(1987年)、孔飛力(PhilipA.Kuhn)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1990年),都獲益於這種交流。近年有關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著作,如韋思諦(StephenC.Averill)的《大山裡的革命——中國的井岡山根據地》(2007年),以及我自己後來的著作——《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1993年)、《無產階級政權——文革時期的上海》(1997年)、《保衛革命——工人糾察隊、公民與現代中國政府》(2006年)等,都極大地依賴於在中國獲得的檔案、地方史與訪談錄等資料。
無論這類研究有多大局限,我都希望中國讀者應當對其生態學門徑產生一些興趣。至少在我看來,我們對政治事件遭受失敗的原因的理解往往是從自然環境的充分影響開始的。同時我也希望本書對一個地區長達一個世紀的演變的研究能夠激勵中國學者針對引起地方衝突與合作的模式展開調查研究。美國學者業已起而回應這種挑戰,例如,濮德培(PeterC.Perdue)的《榨乾土地:湖南的政府與農民,1500—1800》(1987年)以及最近出版的羅威廉(WilliamT.Rowe)的《紅雨——一個中國縣份與七個世紀的暴力》(2007年)等。熟稔多種多樣地方傳統的中國的歷史學家與人類學家,當然能夠擔負起這種頗具深度與難度的研究。
近年來,西方有關革命運動的學術研究趨向於強調其過程的偶然性與不確定性。蕭邦齊(R.KeithSchoppa)的《血路——沈定一之謎與革命中國》(1995年)是這一門徑的範例。個人性格與偶然的歷史機遇—一而非持久的結構性決定因素——因為成為研究革命起源與結局的焦點而受到關注。針對前輩學者那種過於強調決定論的態度,這一門徑提供了一種受歡迎的矯正手段。還有,我們如果期望找到歷史延續與變遷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探討個人習性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現時,就必須與更大的框架聯繫起來。
中國共產主義革命至今還對中國社會與政治的性質發揮著巨大影響。有鑒於此,研究其歷史根源的重要意義與引人人勝的興趣將會持續不斷——就像人們欣賞其特性一樣。本書乃作者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的早期作品。中國有句成語,叫拋磚引玉。過去的三十年,美國學者出版了一系列在我寫作學位論文時無法企及的上乘佳作,我期望中國學者在未來的歲月里能夠寫作出更為令人振奮的作品。
裴宜理
 2007年新春於哈佛大學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裴宜理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反抗序幕:淮北的環境
地理
人口密度
種植模式
農業產量
土地占有情況
商業
政府與稅收
生活標準
淮北農民的心態
第三章淮北農民的生存策略
通常的治家策略
侵略性生存策略
掠奪性策略
防衛性策略
結論
第四章從掠奪者到叛亂者:關於捻黨的個案研究
捻黨的起源
早期捻黨的宗旨與活動
捻黨與政府的關係
走向叛亂
捻黨叛亂的組織
為生存而發起的叛亂
掠奪性叛亂的局限性
結論
第五章從防衛者到叛亂者:關於紅槍會的個案研究
紅槍會的起源
早期紅槍會的活動
走向叛亂
紅槍會與政府的關係
信仰和儀式
組織
結論
第六章叛亂者遭遇革命者:淮北的共產主義運動
淮北地區共產黨活動概況
雙方都要打擊!
共產黨發動民眾的方式
結論
第七章結語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考書目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