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行

山青水綠荊門關。 荊門:指荊州。 沈溺:沉沒在水中。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荊門行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體裁】樂府

作品原文

荊門行
江邊行人暮悠悠,山頭殊未見荊州。峴亭西南路多曲,
櫟林深深石鏃鏃。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黃昏不聞人語聲。生紗帷疏薄如霧,
隔衣噆膚耳邊鳴。欲明不待燈火起,喚得官船過蠻水。
女兒停客茆屋新,開門掃地桐花里。犬聲撲撲寒溪煙,
人家燒竹種山田。巴雲欲雨薰石熱,麋鹿度江蟲出穴。
大蛇過處一山腥,野牛驚跳雙角折。斜分漢水橫千山,
山青水綠荊門關。向前問個長沙路,舊是屈原沈溺處。
誰家丹旐已南來,逢著流人從此去。月明山鳥多不棲,
下枝飛上高枝啼。主人念遠心不懌,羅衫臥對章台夕。
紅燭交橫各自歸,酒醒還是他鄉客。壯年留滯尚思家,
況復白頭在天涯。

詞語注釋

荊門:指荊州。唐王維《寄荊州張丞相》詩:“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趙殿成箋註:“唐人多呼荊州為荊門。文人稱謂如此,不僅指荊門一山矣。”
悠悠:連綿不盡貌。晉左思《吳都賦》:“直衝濤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唐溫庭筠《夢江南》詞:“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清許承欽《迴風磯》詩:“長年憎去楫,賈客怨迴風,不分乾坤意,悠悠盡向東。”朱德《花溪》詩:“春風送暖百花開,流水悠悠曲折回。”
噆:叮咬。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國貴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軍一舉攻破楚都郢。他懷著亡國的悲痛,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他一生寫下許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無比憎恨和對楚國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體現了他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他的作品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傳誦,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詩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
沈溺:沉沒在水中。《韓非子·說疑》:“此十二子者……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孫權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畧無孑遺。”《水滸傳》第一百回:“比及水勢四散退去,城內軍民沉溺的,壓殺的,已是無數。”葉聖陶《倪煥之》二三:“他們擎起兩臂,搖動著,招引著,有如沉溺在波浪中的人。”
留滯:停留;羈留。《史記·太史公自序》:“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唐王建《荊門行》:“壯年留滯尚思家,況復白頭在天涯。”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道光丙申,餘留滯嶺外者,再閱歲矣。”冰心《六一姊》:“余媽還捨不得走……她知道我萬不願再留滯了,只得站起來謝了六一姊,又和四圍的村婦紛紛道別。”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