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採風錄》

《英國採風錄》

六十年前儲安平到英國採風,不為漁色,不為賺錢,只為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英國何以強,中國何以弱?答案是英之人務實重行,力避好高騖遠;英之人有高度之合作能力及組織能力,能做團體中之良好分子;英之人重視理性,少以武力與流血解決爭端;英之人不以“政治為惟一舞台,不以當官為惟一出路;英人之政治重民,人民常常要求政府守法;……此即六十年前作者對中國前途的觀察。相信有了這樣的答案,讀者不難明白“英國何以強,中國何以弱?”的問題。

基本信息

信息

封面封面

本書正文為《英國採風錄》,附以《英人·法人·中國人》。附錄中的四篇文字均是論英國人的,與正文主題相同;且其中的《中國人與英國人》一篇,本身就是作者為《英國採風錄》一書所寫之跋,遂一併刊行。

本書源自作者六十年前直接觀察英國之所得,對英國之過去與現在,諸如國會源流、王權興替、自由傳統史、地方自治史等,均有生動之描述;對英人之氣質習慣、性格風度等,更有仔細深刻之體察。見解獨立,視野獨到,生動有趣,早已躋身經典名著之列。

作者簡介

儲安平(1909一1966)江蘇宜興人。出身於宜興望族,出生後六天喪母,十四歲喪父,依賴祖母撫養,生活節儉。1928年入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1932年畢業。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報》任副刊編輯。193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做研究工作。1938年回國至重慶,先後擔任《中央日報》撰述,編輯,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政治學校研究員。1940年8月,在湖南安化縣藍田國立師範學校任教師。《英國採風錄》《英人法人中國人》為這一時期作品。《英國與印度》一書則是其講授英國史和世界政治概論的講稿。並在桂林《力報》任主筆。

適合人群

中國現代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中國文化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家或愛好者,風俗學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大中小學生……

試讀

插圖插圖

英島最古的名稱叫Albion,不列顛人蒞止英土後改稱不列顛。5世紀英人入侵此島後。始稱英格蘭。Albion原義為“白”。英島最古時所以被稱為Albion者。殆因英島東南沿海岩崖色白所致。吾人常稱英島日白堊島國,亦即因此。由此可知,英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裘特人)最初並不住在現在的英格蘭。他們在5世紀前。分布於今日德國之西北沿海自萊因河至丹麥一帶。薩克遜人最南,散居於萊因河至易北河之間;盎格魯人散居於易北河至什列斯威(Schleswig)之間;裘特人(Jutes)最北,散居於什列斯威至丹麥之裘特蘭之間。

上次及此次大戰,英、德海軍俱曾在裘特蘭附近之海面發生激戰,裘特蘭之原名Jutland,亦即“裘特人之地”之意。在這時候。英人尚無君王的制度。他們平時受治於若干社長(Principes),這些社長,俱由民選。但若發生戰事,勢須有人統率,故非有一個臨時的首領不可。何人擔當首領,則由許多社長抽籤決定,一經抽定,即人人服從。若戰爭停止,這個臨時的首領亦即還政與眾,退而與其他社長無異。5世紀起,英人大舉侵入不列顛。英人既一遇戰事,即有一個臨時的“戰時國王”(Warking),則這些前後入侵不列顛的部落,殆皆各擁有一個統帶戰士的“戰時國王”。英人之入侵不列顛,論時間,入侵的前後不一;論組織,入侵的部落各自為政,並無連繫。他們抵達英島以後。又自相殘殺。自5世紀至9世紀的四五百年之中。英格蘭充滿著戰爭與混亂。先有“七國時代”,繼有“三雄之爭”。“戰時國王”本只是一種臨時的首領,但戰爭既亘數百年延續不斷,所以這種臨時性質的“戰時國王”經歷史的激盪而終成為一種永久的國王。從5世紀至11世紀前期,在英國歷史上概稱為“盎格魯薩克遜時代”,英國的王權(Kingship)就是在這個盎格魯薩克遜時代締造成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