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作者】:岑參
【朝代】:唐
【體裁】:五古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一東;可"一東二冬"通押。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
【注釋】:
1、突兀:高聳。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宮館:宮闕。
4、淨理:佛理。
5、勝因:善緣。
6、掛冠:辭官。
7、覺道:佛道。
【韻譯】:
大雁塔的氣勢宛如平地湧出,孤傲高峻聳立好象直接天宮。
登上雁塔絕頂仿佛離開塵世,沿階盤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聳宏偉似乎壓蓋神州大地,崢嶸崔嵬簡直勝過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頂天遮住太陽光輝,塔高七層緊緊地接連著蒼穹。
站在塔頂鳥瞰指點翱翔飛鳥,俯身向下傾聽陣陣怒吼狂風。
山連著山好比波濤洶湧起伏,奔走如百川歸海來朝見帝京。
兩行青槐夾著天子所行道路,宮闕樓台變得多么精巧玲瓏。
悲涼秋色打從關西瀰漫而來,蒼蒼茫茫已經布滿秦關之中。
再看看長安城北漢代的五陵,歷經萬古千秋依然青青
清淨寂來的佛理我完全領悟。行善施道素來是我做人信奉。
我發誓回去後行將辭官歸隱,我覺得佛道的確能濟世無窮。
【背景】:
慈恩寺浮圖就是現存西安市的大雁塔。當時同題分詠的還有高適、薛據和杜甫。本詩主要寫塔的孤高和登臨後向東南西北四方瞭望,忽而領悟禪理,產生出世的念頭,狀寫塔的崔巍和景色的壯麗十分成功。
【賞析】:
此詩是寫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髮,忽悟佛理,決意辭官學佛,以求濟世,暗寓對國是無可奈何的情懷。
首二句寫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寫登塔;五至八句寫塔之高聳雄峻。九、十句寫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寫在塔頂向東南西北各方所見的景物。最後四句寫忽悟“淨理”,甚至想“掛冠”而去。
詩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謂匠心獨運。“如湧出”、“聳天宮”、“礙白日”、“摩蒼穹”等等,語語驚人,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不禁為之驚嘆。
相關詞條
-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絕倫的氣勢,以及佛塔周圍蒼茫、古寂、清幽的環境,烘...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作者是岑參,創作年代是盛唐時期,體載是五言古詩。
作品信息 鑑賞 作者 -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這首詩,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及周圍景色,末尾四句,抒發情懷,流露出悵惘之情。詩人想辭官事佛,此時,岑參得知,前方主將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當朝皇帝唐...
作品原文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大慈恩寺塔林
大慈恩寺塔林位於陝西省西安城南郊大慈恩寺內。有《成純公塔》、《覺科塔》、《治寬塔》、《清悟塔》、《然通塔》、《憨月圓禪師塔》等8座塔。最高8米,最低4....
簡介 興建背景 設計風格 相關名人 觀光旅遊 -
大雁塔[西安大慈恩寺佛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
歷史沿革 建築格局 文物遺存 文物保護 價值意義 -
高適岑參詩選
《高適岑參詩選》是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適。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
夢溪筆談夯
,錢塘人,寄籍吳縣。登嘉佑八年進士。熙寧中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待制。坐議城永樂事,謫筠州團練副使。後復光祿寺少卿,分司南京。卜居潤州以終。夢溪即...初,道過京口,登所買地,即夢中所游處,遂築室焉,名曰夢溪。是書蓋其閒居...
夢溪筆談 前言 夢溪筆談序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 -
西安大雁塔
。公元752年晚秋,詩聖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
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 大事年表 建築風格 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