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自衡陽移桂十餘本植零陵所住精舍》【年代】中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自衡陽移桂十餘本植零陵所住精舍①謫官去南裔,清湘繞靈岳②。
晨登蒹葭岸,霜景霽紛濁③。
離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④。
火耕困煙燼,薪采久摧剝⑤。
道旁且不顧,岑嶺況悠邈⑥。
傾筐壅故壤,棲息期鸞鷟⑦。
路遠清涼宮,一雨悟無學⑧。
南人始珍重,微我誰先覺⑨?
芳意不可傳,丹心徒自渥⑩。
注釋譯文
【註解】
①零陵所住精舍:指永州龍興寺。柳宗元初貶為永州司馬,實為“官外乎常員”,並無官舍,寄居龍興寺。精舍,佛寺。本:即株。②南裔:南方邊地,指永州。裔,邊陲。靈岳:指衡山。古稱衡山為南嶽。
③蒹:荻。葭:蘆葦。霽:雲霧散,雨雪止,都叫做霽。
④離披:散亂的樣子。芳木:指桂樹。盈握:滿一把,形容桂樹的大小。
⑤火耕:耕作前燒荒,是一種耕作習俗。燼:燒荒後的余灰。摧剝:摧殘。
⑥顧:看顧,顧惜。岑:小而高的山。悠邈:深遠。
⑦傾筐:竹織的盛器。壅:填塞。故壤:原土。鸞鷟:鳳的別稱。
⑧清涼宮:指月宮,月中有仙桂而清涼。另一說,指衡山清涼寺。
⑨南人:指永州人。微:無。
⑩丹心:赤蕊,指丹桂。渥:濃郁。
【譯詩】
身為罪臣,遠貶南方;巍巍南嶽,環繞清湘。晨登河岸,蒹葭蒼蒼;霜滌塵埃,秋高氣爽。
亂草叢中,得桂其間;樹雖一握,滿心歡暢。
幾經燒荒,劫後餘生;伐薪摧殘,遍體鱗傷。
即使路旁,無人顧盼;更不用說,偏遠深山。
一樹一筐,原土填滿;但願長成,棲息鳳凰。
桂樹祖籍,遠溯廣寒;一雨足矣,並無學問。
從此南人,珍重此樹;桂之知音,舍我誰先。
芬芳之美,不可言傳;豈求人贊,暗送出香。
作品鑑賞
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永州初期,從詩題和詩的表層意思來看,只是寫了一件移種桂樹的普通小事。全詩共分兩層,第一層是寫桂樹的艱難處境。第二層是寫桂樹的再生和特質。看起來似乎沒有別的寓意,但只要結合柳宗元當時的處境和其它作品,就不難發現詩中的弦外之音。首先,詩中描寫的桂樹是一個歷盡劫難,備受摧殘而又弱小無助的形象。“離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兩句,點明了桂樹的生存狀況。這是一棵幼小的桂樹,地處偏僻的荒野,為雜草所包圍,生長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火耕困煙燼,薪采久摧剝”兩句,寫出了它那遍體鱗傷,劫後餘生的的慘象。在煙薰火燎之後,又遭采薪樵夫的刀傷。無人顧惜,無人愛憐。“道旁且不顧,岑嶺況悠邈”兩句,進一步寫出它幽獨孤寂遭人遺棄的處境。儘管桂花芳香濃郁,色彩金黃,長在人來車往的大道旁也無人顧惜,更何況處在蕭瑟荒涼、雜草縱橫的荒山野嶺呢。作者對桂樹被困辱和被冷落的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並表露出極大的不滿。
其次,詩中的桂樹又具有堅韌頑強的生命力和芳香怡人的特質。桂樹的生命力是頑強的,它不挑剔也不嬌貴,任何惡劣的環境都不能摧毀它。移栽更是簡單方便,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講究,只要故土相伴,“一雨”滋潤,就會枝葉茂盛,散發芬芳。桂樹質地美好,有君子風貌。“芳意不可傳,丹心徒自渥”兩句,是說它儘管有難以言傳的沁人芳香,卻不炫耀,不妖艷,不嫵媚,也不去取悅世俗,而是甘於寂寞,孤獨地生長,默默的開放,把芳香留給人間。
詩中的桂樹寄託著作者的殷切期待,詩歌寫到:“傾筐壅故壤,棲息期鸞鷟。”這兩句詩,表明了詩人對桂樹的期望值非常高。移桂不只是期望有濃郁的芳香,更是期望有鳳凰棲息。鳳凰是一個神秘而吉祥的仙鳥,在中國文化和古代文學中,被當作一種美好而神奇的象徵。其內涵非常深刻和豐富。鳳凰的出現,可以理解為理想和願望,也可以視為幸運和成功;既可以是政治清明英主出世的先兆,也可以視為苦去甘來命運逆轉的暗示。總之,對鳳凰的期待,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奮起和抗爭 ,是對有所作為的渴望和期待。 也許是這些原因吧,詩人移桂才那樣鄭重其事,不顧路遙,連樹下的故土一同移來。
由此可見,在桂樹身上,詩人寄寓了幽深的感慨,作者所寫與其說是桂樹,不如說是賢人、君子,是柳宗元自己。桂樹的不幸遭遇,孤寂處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作者的同樣經歷,聯想到在封建社會裡正直君子、有用人才被冷落、被扼殺的醜惡現象。其實,在柳宗元的詩集裡,經常流露對人才扼殺的憤慨之情。如《行路難》中寫道:“君不見南山棟樑益稀少,愛材養育誰復論。”《感遇》中也有“危根一以振,齊斧來相尋”。還有《詠三良》,更是因良才被殺害而痛心疾首。柳宗元貶至永州,由禮部員外郎而為司馬員處置同正員,就是有力的證明。詩人對桂樹的精心培育和鳳凰來棲的期望,同樣是一種寄託,一種象徵,是道德修養和理想追求的形象化的表現。“芳意不可傳,丹心徒自渥”,表明了自己的堅定態度。“芳意”、“丹心”且都語意雙關,既指桂花的芳香,也喻詩人的理想;既指桂樹的赤蕊,也指堅持理想的決心。在這首詩中,柳宗元與桂樹是緊緊的融合在一起的。所以高文選注的《柳宗元選注》一書中說:“借桂抒發遷貶後困辱失意之情,亦桂亦己,桂中有己在。”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保存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