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自殺是指個體蓄意或自願採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自殺的類型
自殺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學者們對其分類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自殺預防研究中心分類為“完全性自殺(CS)、自殺企圖(SA)、自殺觀念(SI)“Bowsell(1963)把自殺分為“自殺姿態、矛盾的自殺企圖、嚴重的自殺企圖、完全性自殺“。其他分類有:習俗性自殺、慢性自殺、疏忽性自殺、不完全放意性自殺、精神病性自殺等。根據自殺的結果,一般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自殺成功三種形態。
19世紀末,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因其對自殺原因的解釋和分類信受學者的重視。涂爾幹認為,自殺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由於社會的動亂和衰退造成了社會一文化的不穩定狀態,破壞了對個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們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這時往往導致自殺率的明顯增高。涂爾幹還依社會對個人關係及控制力的強弱,把自殺分為四種類型。
1.利他性自殺
利他性自殺指在社會習俗或群體壓力下,或為追求某種目標而自殺。常常是為了負責任,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淚羅江,以死喚起民眾的覺醒;孟姜女哭長城,殉夫自殺;疾病纏身的人為避免連累家人或社會而自殺等。這類自殺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價值的,是唯一的選擇。涂爾幹認為在原始社會和軍隊里這類自殺較多。在現代社會裡越來越少。
2.自我性自殺
自我性自殺與利他性自殺正好相反。指因個人失去社會之約束與聯繫,對身處的社會及群體毫不關心,孤獨而自殺。如離婚者、無子女者。涂爾幹認為這類自殺在家庭氣氛濃厚的社會發生機會較低。
3.失調性自殺
失調性自殺指個人與社會固有的關係被破壞。例如,失去工作、親人死亡、失戀等,令人訪惶不知所措而難以控制而自殺。
4.宿命性自殺
宿命性自殺指個人因種種原因,受外界過分控制及指揮,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時而自殺。如監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為主而獻身。
中國學者把自殺分為情緒性自殺和理智性自殺兩類。
情緒型自殺常常由於爆發性的情緒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情緒狀態所引起的自殺。此類自殺進程比較迅速,發展期短,甚至呈現即時的衝動性或突發性。
理智性自殺不是由於偶然的外界刺激喚起的激情狀態導致的,而是由於自身經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以後,逐漸地萌發自殺的意向,並且有目的、有計畫地選擇自殺措施。因此,自殺的進程比較緩慢,發展期較長。
書籍簡介
作者:趙依楊 作品類型:短篇小說
作品駐站:2008-01-07 書籍簡介:什麼叫真愛?是我們的父母
文章介紹
三子在城裡混了兩年,混到班房裡去了,這可急壞了三子的一家老小。老太公拄著拐杖,成天在大門口扯著嗓子罵。罵三子是狗娘養的。老太公說他罵了三個人:他,兒子,兒子他媽。只可惜三子他媽去世了,沒人敢和老太公爭執。三子的老婆也五十多了,翻箱倒櫃的淒了些錢,領著剛高中畢業的兒子去了村支書家。“孩他大爺”,三子與村支書同輩,三子老婆稱他為孩子他大爺,她覺得這樣叫親近些。村支書知道來龍去脈,也扯著嗓子罵,三子老婆便低著頭聽著。三子兒子聽不下去,扯著嗓子吼著讓起緊地找人托關係保三子出來。
三子的兒子是這個村唯一的高中生,地位趕上了當隊長的孔大爺。孔大爺是晚清秀才的兒子,會寫一手斗大的毛筆字,村里人敬著他。三子的兒子這一吼倒讓三子老婆與村支書清醒了,於是又找了車緊趕慢趕的去城裡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