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商道》

《老子的商道》

商人是什麼?首先.他是普通人:其次,他是以買賣為職業的普通人。既然有買賣,就一定有利益;既然有利益,就一定有面對利益的志度。這個社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和古時候的商人相比,現代中國商人少了平和,少了誠信,少了簡單、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商道哲學。《道德經》里說:“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輕諾必寡信,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道家哲學:不爭,不敢,無為。這與商人的基本價值取向似乎相悖,卻能“為無為,而無不治。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老子的商道
作 者:葛榮晉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1
老子的商道老子的商道

ISBN:9787205069612
開本:16開
定價:28.00元

編輯推薦

《中庸》曰:“極高明而道中庸。”是指古代聖賢之道儘管極高明而深刻,玄之又玄,但是它畢竟源於生活,“玄道”就在平庸的民眾生活之中。古代聖賢之書是生活哲學化與哲學生活化的有機統一。所以,在語言表達上,既不能只是“極高明”的“深入深出”,令人高深莫測,也不能只是“道中庸”的“淺入淺出”,過於世俗膚淺。為了使“道學”生活化,必須把“極高明”與“道中庸”結合起來,以通俗化、大眾化的表達方式,闡明聖賢之玄道,真正做到“深入淺出”。本書在闡釋道學哲理時,既有鮮活的歷史故事,又有生動的案例分析,既有名家名言,又有民間諺語,力求做到“深入淺出”,使道學從學術聖殿真正“走近實際、走近生活、走近民眾”,這是本書所孜孜追求的。

內容簡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曾被多少人誤讀,從古至今就產生過多少奸商。商人的精明與狡猾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積澱下來的思想文化面前,原形畢露。於是,有聰明的商人開始從中國古典文化中尋找商業的意義。這是商業哲學的開始,是商人在探尋“商道”。《道德經》是一部奇書,是世界上創造至理名言最多的著作之一。
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在這裡,我們向老子問商道。

目錄

自序
“上善若水”與商人的理想人格
一“賺錢”不是“爭私利”
二商人以“下流”自居
三商人以“淡定”自律
四做“仁商”還是做“狼商”
五誠信是最好的政策
六無為而“治”是大“治”
七唯一不變的是“變”,知變則勝
八在逆境中尋找生機
“逍遙遊”與商人的人生境界
一厚積,才得薄發
二遊方之外的自由
三通往“逍遙遊”的“坐忘”之路
“身重於物”與商人的瀟灑人生

試讀章節

商道如水。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得也必有所失。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的哲學智慧。
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回報社會就像水恩惠於萬物,消費群體和個人就像森林和草地。企業家為消費者創造利益和價值,消費者自然也會通過認同而購買,匯聚錢財反哺於商家,如同草木使點滴雨水反哺於河流一樣,企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如果商家只從消費者那裡賺錢而不向社會奉獻,勢必會使自己變成“內陸河”,遲早會在市場上消失。這就是市場中“舍”與“得”的辯證法。
按照“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價值觀,中國古代商人皆能在“舍”與“得”之間進退自如,要求經商嚴格恪守“鄙利己,奉博愛”、“利從義出,先予後取”的原則。晉商王文顯訓誡其子曰:“夫商與士同心。故善商者赴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清末晉商喬致庸也認為商人最重要的東西是“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擺對“義”與“利”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價值觀。
在現代市場中,香港首富李嘉誠在數十年的商海中,始終認為內心的財富比外在的財富更為重要。在他看來,外在的財富可聚亦可散,只有“鄙利己,奉博愛”的內心財富才是真財富。李嘉誠的事業,說到底是兩件事:一是如何“利從義出”的“賺錢”生意,二是如何回饋社會的“不斷花錢”。所以,他把1980年創辦的“李嘉誠基金會”戲稱為“第三個兒子”。他說:“我就算是把財產留給兩個兒子,他們也只是多了一點兒。我著力培育‘第三個兒子’,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多一點。”李嘉誠告訴世人:李氏家族成員或基金會的任何其他成員,都不能在基金會獲取任何利益。自基金會成立以來,李嘉誠已捐出及承諾捐出的款項超過數十億港元,專門用以扶貧、醫療和教育。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認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所以,在他生前,幾乎捐出了所有的財富,總計3.5億美元,創辦了3500家圖書館、各種學校和教育機構。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和金融巨頭巴菲特不但是著名的慈善家,而且表示在生前也要捐出自己所有的財富。
“企業公民”是目前西方社會流行的一個社會概念。什麼是“企業公民”呢?管理大師德魯克指出:“一個具有公民意識的企業,不但要提供公司本身的經濟績效,還必須關心和努力提高企業行為對社會和環境所產生的正面影響。”所謂“企業公民”,是指企業應如個人公民一樣,成為對社會和環境負有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團體公民。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生存的良好社會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從而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利潤,使企業和社會、企業與自然處於“善”的良性循環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