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記憶》

《老北京的記憶》

《老北京的記憶》描繪了作者自己親歷親睹的古都風物,用平易親切的文字記錄歲月變遷,勾勒出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書中匯聚了老北京的歲時佳節、古老傳說、傳統美食、舊時風物、人文景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老北京的記憶》老北京的記憶

作者:張善培 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5-1
版次:1
頁數:224
字數:219000
印刷時間:2010-5-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09713013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作者張善培老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七十餘年來居於四九城。作者熱愛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筆耕不掇,描繪自己親歷親睹的古都風物,用平易親切的文字記錄歲月變遷,勾勒出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書中匯聚了老北京的歲時佳節、古老傳說、傳統美食、舊時風物、人文景觀。
這裡有上巳節中元節重陽節的繁華盛景,有什剎海唐花塢的良辰美景,還有白雲觀、古城牆、大柵欄的風情。
這裡有戲樓書肆的風流雅趣,有蟈蟈和蛐蛐的悅耳鳴叫,還有孩子們的嬉戲歡笑。
這裡有爆肚焦圈兒、醬肘子、蜜供的唇齒留香,有四合院里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還有胡同深巷裡的門墩、鳥籠和小販們餘音裊裊的吆喝……
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才能真正領會這座城市的精髓。
昔日繁華今何在,《老北京的記憶》幫助我們看懂今日的北京。

作者簡介

張善培,1935年生於北京,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自幼在北京的胡同里長大,看著京城日新月異的變化,欣喜之外還有些憂傷,和許多老北京一樣,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這片古老的街巷胡同。改革開放後任鐵路中級法院會計主任,業餘熱愛文學寫作,選擇用手中的筆而不是相機記錄下內心的感受和對北京的熱愛。年輕時做單位通訊員,老年辛勤筆耕,成了習慣和樂趣,現七十餘歲仍未歇筆。文章多發表在《北京晚報》、《北京日報》、《中國電視報》、《北京娛樂信報》上,常常被“老北京網”等有關網路轉載,亦常有報社記者上門採訪。

編輯推薦

親歷京城風物,回憶市井街巷;
飽含京腔京韻,描繪古都風華;
了解一座城市,就從歷史開始,從民俗風物開始,從市井街巷的每個剪影開始。
老北京的回憶,描繪舊京風華,飽含京腔京韻。

媒體評論

皇城之中探俗韻——評《老北京的記憶》
 中國自古幅員遼闊,大小部族和民族不計其數。老北京之所以值得懷念,首先是因為它是中國版圖大致確定、民族融合大抵完成而成為中華民族整體的重要標識。悠久的老北京不僅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十二次為都城,而且是遼、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地面、地下積蓄著無比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史料典籍記載了北京乃至中華文明厚重、輝煌的過去。同時,它也濃縮著五十萬年的人類生存史,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濃郁的人文氣息。晚清以來所形成的老北京文化或京味兒文化,雖然很難用一兩句話給予定義,但還是可以概括為:帝都氣派、皇家權貴的生活方式、民間民俗這樣三個方面,而《老北京的記憶》一書,就是一本既有趣味性、知識性,又有一定資料性的、可讀性很強的老北京民俗風情讀物,更多地體味地道的“老北京”的市俗韻味兒。書中文章以優美的文字彙聚了老北京的歲時佳節、古老傳說、傳統美食、舊時風物、人文景觀,字裡行間無不透著對那京韻京味文化的熱愛,為了曾經美好溫馨的老北京不埋沒在歲月的風塵里。
民間民俗文化作為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舊城的大規模改造與拆遷以前,其生命力始終蘊藏於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之中。所謂的“京味兒”文化其實就是存在於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活態”文化。這其中尤其以節日文化最為顯著,本書的很大篇幅也是用來介紹北京的歲時佳節,從立春吃春餅到立秋“貼秋膘”、再到冬至吃餃子,這二十四節氣各個都有講究;從正月十五鬧花燈到重陽節登高、賞菊,再到臘月初八喝臘八粥、吃臘八蒜,這每個月都有節慶的風俗。歷經歲月的更迭,這些習俗都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成了過日子的講究,於是就形成了獨特的“京味兒”。
節日如此多、當然少不了另外一件大事——吃。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老北京更是美食與小吃比比皆是,在《老北京的記憶》我們看到了風味兒小吃如豆汁兒、爆肚兒炒肝兒、灌腸兒、糖葫蘆等;也再一次重溫了很多生活中的吃的習俗,如時下酷暑時節的“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等。而且北京是一座在文化上頗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城市,特別是在飲食習慣方面,老北京人對外省市流傳進來的飲食品種一向都是來者不拒的,如著名的北京烤鴨其實是山東人創造的,東來順的涮羊肉、烤肉季、烤肉宛等清真風味兒的食品亦是由外省進京的回族人帶來的,老北京餐飲業的“八大樓”、“八大居”等,基本上是魯菜風味。這些風味各異的外來飲食品種經過北京人長期“品”的過程,最終竟成為北京特色的飲食文化的“名牌”。
《老北京的記憶》讓我們感受到,所謂老北京文化或京味兒文化是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經過長期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由於其形成的歷史大背景是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因此,老北京文化或“京味兒”文化,其性質是古代的,而非現代的,所以在現代化、都市化的進程中如何保護與融合“京味兒”,如何在吸收中實現升華,在融合中提高品位,是值得我們深思且迫在眉睫的問題。

讀者評論

不是北京人,但很小的時候就想往首都北京,第一次進北京是1984年,也就是紅樓夢公映的那年。北京-首都,去了天安門、前門、長城、故宮、頤和園等地方,很喜歡北京古色古香的味道,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濃重的古典韻味。可是2002年去北京就已經很難體會到84年那種意境了,更不要說2006年的北京了。
當初選這本書《老北京的記憶》,就是希望尋找那份逝去的,想讓它們永遠的留存在記憶中,成為永恆!而這本書恰恰可以滿足我的要求和期望!看著這本書的名字,你一定以為這本書是在講述北京的歷史,那就錯了。這本書不是在講歷史,而是在講老北京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那種感覺就像你回到四合院,圍坐在樹蔭下,聽著老一輩侃曾經老北京的那些事兒,時不時還能傳來賣西瓜或者賣茶的吆喝聲,當時還少了的是知了的叫聲。多愜意、多享受。
書中的第一章給我們講了24節氣,說實話,其中有多少節氣的來源和風俗習慣,我是那么的陌生,通過這本書我才深深了解到這些節氣的設定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什麼時候有什麼講究,該吃什麼,該做什麼。節氣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氣候變化的象徵,它更代表一種文化,一種歷史!
第二章美食雅趣,其實就是北京的小吃。說到小吃,它應該算是最隨意最值得期待的東西了,因為小吃裡面的蘊藏著一份天真,都是由當地水土養育出的獨特物產,也是由當地人用獨特的方式加工出獨特的食物。這種獨特食物隨著時代的延伸,慢慢成為一種風味,成為當地較為獨特的一種飲食習慣。對於本地人來講,品嘗小吃總是小時候養成的,是一種由味覺組成的時光隧道,陪伴你終身,不管你離家多遠,只要看到家鄉的小吃,你一定會留戀往返。而對於外地人,比如一個旅行者,到了一個地方,要想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就離不開對吃的體驗。一個人要是對一個地方的飲食不習慣,不喜歡,往往意味著他對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不會喜歡。
後面兩章分別講述了歷史影像和京城的古貌。哎,遺憾的是古貌幾乎蕩然無存了,到處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京城太多的老字號以及老的院落幾乎消失殆盡。看到的北京不再是承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了,儼然成為新興的大都市了,大都市的背後卻缺乏對老北京承載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推土機的底下是曾經的歷史和文化,現在都消失了。我們只能將曾經的那些留在記憶中或者圖片中了!
我羨慕當初的小孩子可以在那胡同中成長,可以聽著老北京的故事成長,現在的小孩子呢?我們給他們留下的是什麼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