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群災之首•地震傳》是一本通俗地震科普讀物。作者憑藉翔實的歷史資料、專業文獻、媒體報導、個人工作體會等眾多信息,向讀者闡述了地震的起源與發生,人類觀測、預防地震的鬥爭史。作者藉由科學、文化、社會、政治等視角透露出一種社會化關懷;生動、科普性的寫作手法展現出鮮活自然現象和歷史事件,讓讀者為之動容。該書於2014年11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盧維棠,1965年出生於山東沂南,1984年招飛入伍,畢業於空軍工程學院,工學士學位。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作品近500篇。出版《濰坊地震史略》、《把脈濰坊大地震動》、《讓防震減災造福濰坊》、《防震減災文化研究》等專著,製作《守望大地情系蒼生》、《濰坊市防震減災四十年》宣傳片等。
谷科華,1981年出生於山東濱州,北京神科華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MBA高級研修班畢業;信息產業部電子教育中心認證工程師;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CPM高級資格認證,精通TPPPI管理法,曾主導某大型國有企業轉制改革主要事務執行,在落實並強化企業執行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專業從事科技場館設計、管理與建設工作,理念先進、技術前沿、經驗豐富。著有《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21世紀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執行力》、《怎樣組建優秀團隊》、《科技館展品的創新與創新管理》等。
基本信息
編著:谷科華盧維裳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榮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0×1230mm1/32
印張:21
版次:2014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18.00元
作品導讀
地震一般指地殼的天然震動,同颱風、暴雨、洪水、雷電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破壞性地震會給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危害和損失,尤其是強烈的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表示,它是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面地動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震級是地震強度大小的度量,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核子彈的能量。震級每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小於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有感地震;大於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破壞性地震。
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會給地面各種物體造成不同的破壞現象。通常把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或影響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築物的破壞和地形地貌改觀等巨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淺、離震中遠近、當地工程地震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我國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為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1976年唐山7.6級大地震,極震區烈度達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則為6-7度。
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能感覺到的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性的5級以上的約十幾次。據聯合國統計,二十世紀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萬,占全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死亡總和的58%。從某種意義上說,地震居群災之首。
地震的強度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造成的破壞就更大;如果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弱,如果人們缺乏防災知識,將會加劇地震的危害。
災難性地震對於日益增長的世界人口來說已成為頭等重要的問題,它正驅動著地震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去研究它,同時也引起世人的關注與研究。
人們在渴望——能夠了解地震孕育、發展的過程,能夠捕捉地震前的點滴徵兆,在地震來臨時能夠提前做一點準備;
人們在努力——學習躲避地震的知識,提高自救與互救的能力,當我們遭遇地震時,能夠有效地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
人們還希望——自己居住的房屋建築更合理、更結實、更堅固,能夠免於或減輕地震給我們帶來的損失,使它成為我們安全生活的真正樂園;
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本書可供黨政領導、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及大中專高等院校師生、中國小教師的通俗科普讀物,也可供地震系統工作人員資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