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曾經熱衷於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上世紀80年代亦有所謂美學熱。但現實狀況卻是,我們的城市景觀、日常用品,乃至生活方式與品質,都因美感的缺乏而呈現令人痛惜的蕪雜與粗陋之弊。這固然有經濟與歷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百年來我們思考美、談論美的方式,一直走在歧路上。
台灣建築大師漢寶德先生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發,自日常隨處可見的杯子
器皿談起,並將美感歸結為“文明的基石”,“人類尊嚴所系”,“一種文化力量”。他說:中國一百年來說所談的“美”都是跟“美學”混淆在一起,而他認為“美”是“美感”,是一種“人類共有的感覺”,與“生命連在一起”。他更進一步指出;在美育的推廣上,最大的障礙不是別的,正是一般人認為美的化身的藝術。由於把美與藝術混為一談,美育受藝術的拖累,才一直找不到正確的途徑。
文中更不時流露出對於民眾對美體認不足的擔憂,體現了一個文化大家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品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我們闡釋美,為我們辨析美,幫我們認識美,引領我們敲開美的大門。
作者簡介
漢寶德,生於1934年,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及教授、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著有《為建築看相》《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等。
目錄
藝術教育救國論(代序)
輯一 為什麼要談美?
我為什麼要談美?
藝術與美之間
好看就是美
美,需要距離嗎?
生命的美感.
輯二 先學著張開眼睛
什麼是古典美?
美是精神,不是物質
美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