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別名】美國美容
【地區】美國
【類型】記錄
【語言】英語
【導演】達利爾·羅伯茨DarrylRoberts
【編劇】達利爾·羅伯茨DarrylRoberts
【發行】競技團ArenasGroup
【級別】美國R
【片長】105分鐘
【色彩】彩色
【首映】美國2008-05-09
【演員】泰德·卡薩布蘭卡TedCasablanca、伊娃·恩斯勒EveEnsler、帕麗斯·希爾頓ParisHilton、傑西卡·辛普森JessicaSimpson、格倫·泰勒GerrenTaylor
影片介紹
美國大概是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了。然而,你知道美國人,特別是美國女人,對自己的生活到底有多不滿嗎?假如你知道在2004年美國人一年花在做各種美容整型手術的錢加起來達到124億美元的話,相比許多每天為溫飽而苦苦營生的民眾,這些美國人完全沒資格對生活不滿了吧。然而,確實有不少美國人對自己的狀況感到不滿意,特別是女性,她們幾乎天天都在為了一件事,讓自己變得漂亮,而苦苦掙扎。黑人導演達利爾·羅伯茨幾年前開始對約200名女性進行調查,題目是“你覺得自己漂亮嗎?”最後回答“是的,我覺得自己漂亮”的受訪者只有2位!假如你身處美國,大概就能理解為什麼有這么女性會對自己的容貌不滿意。在這個國家,一年大概有4
萬個通過媒體傳播出來的信息向大眾宣告,美女必須金髮、碧眼、瘦、高、上圍豐滿……如果說這些指標只是數字,不足以激起美國女性觀眾的“羞恥心”,那平均每天2千張標準美女照片的投放量,將能通過電視、報紙、雜誌等各種媒體傳到民眾眼前,讓美國女性觀眾看了“自慚形穢”。各種廣告各種媒介都在宣傳一種極度苛刻的審美標準,這些標準對青春期女性的危害相當大。達利爾·羅伯茨用了2年時間記錄下洛杉磯模特,年僅12歲的格倫·泰勒的生活。格倫一方面要應付青春期發育的“煩惱”,一方面要嚴格控制飲食以及掌握更多的流行資訊,讓自己的身形、容貌變得更符合T台上的審美標準,因為假如她不這么做,她有可能被MarcJacobs、DKNY、TommyHilfiger和其他著名設計師棄用,她將登不上這些設計師的華麗T台。然而,這些審美標準究竟是誰制定的?嚴格執行這些標準甚至危害到健康來追求“美”的過程,到底誰是最終的受益者?骨瘦如柴的女性?還是源源不斷推銷各種美容用品的產業?在面對強勢的“美”的信息灌輸時,美國女性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正確的審美觀?
影片段預告絮
這部紀錄片07年10月13日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中讓達利爾·羅伯茨贏得最佳導演獎。在此之前達利爾只拍過兩部電影,1988年的《完美模特》以及1993年的《你愛我嗎》。兩部劇情片沒能為達利爾帶來什麼利益,但至少讓這個電影界的門外漢入了門。大學時候達利爾所學的專業是市場行銷與會計學,他與電影的聯繫僅限與看他的偶像約翰·韋恩以及李小龍主演的電影,而他拍電影的動機相當讓人無語:1986年達利爾第一次到洛杉磯,然後開這車載著女朋友在日落大道瞎逛,然後達利爾就對他女朋友說“我不如去拍電影吧。”隨後,達利爾就真的籌了3萬美元,拍了部《完美模特》,稀里糊塗地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在93年拍完《你愛我嗎》之後,達利爾就一直
沒作品出來,直到2007年,他以紀錄片導演的身份重新回到影壇,憑藉《美國美容》這部電影獲得了業界的肯定。達利爾花了5年時間來完成這部解析美國女性美容觀以及美國美容產業對社會的危害這些現實話題的電影。最先要做《美國美容》這部片,是源自一則新聞,達利爾有一天讀到一則關於一個女模特被攝影師“殺死”的社會新聞之後,開始反思當今社會中不正常的審美觀。為什麼像帕麗斯·希爾頓、妮可·里奇這樣行為出位但有著皮包骨瘦削身材的女性會引得全國人民的關注?為什麼每天都有大量媒體在渲染“瘦、高、金髮、豐胸才是美”這種觀念?這一觀念對美國女性造成什麼影響?這一觀念到底起源於哪裡?而最終因這一觀念而受益的又是誰?這些問題困擾著達利爾,於是他開始調查。在採集了大量數據之後,他將這些交給美國幾個著名的時尚雜誌編輯看,把2百個女性只有2個認為自己美的調查結果放在她們面前,請她們談談這么宣講“瘦削之美”的意義在哪裡。有得編輯選擇沉默,而有的乾脆直截了當回答,會讓她們推銷的各種美容產品賣得更好。
這就更堅定了達利爾做這個紀錄片的決心。他在洛杉磯時裝周發布會的T台下,親耳聽到旁邊一個衣著光鮮的男人談論台上一個正在走貓步的女模特的言語,“他很直接地說‘我很想把她帶回我家’,這時男人旁邊同樣在看秀的女友提醒他說‘當心,她只有12歲’。”這對男女看客所討論的女模特正是格倫·泰勒。這就是達利爾第一次見到格倫·泰勒的經過。當時達利爾就想著通過記錄格倫的生活來展現美國審美觀對青少年的影響。於是他就開始與格倫的媽媽聯繫,格倫與媽媽在了解了達利爾的想法後,就同意讓達利爾記錄自己的生活,於是,2年的跟拍過程為達利爾提供了許多可貴的素材。
影片簡評
《美國美容》這部電影其實07年就完成了,然而一直在各個電影節中輾轉,畢竟一個無名導演拍的紀錄片,很難有電影公司會買下著作權。不過該片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中讓達利爾·羅伯茨贏得最佳導演獎後,也就引起了一定關注。最近這部電影將在美國上映,然而美國許多大媒體對該片均採取無視的態度。相信該片“錢景”也不能好到哪裡去。目前有關該片的評論幾乎沒有,IMDB上少數幾個網友為該片打出的分數也相當低,只有3.9分。在這種情形下,達利爾辛苦5年完成的有很大現實意義的作品,還能不能讓更多觀眾了解呢?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