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之戰》

《緬北之戰》作者黃仁宇,新星出版社於2008年11月1日出版發行。記錄中國抗日遠征軍在緬北進行會戰的實錄,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緬北之戰緬北之戰

《緬北之戰》是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抗戰時期的戰地報告,是記錄中國抗日遠征軍在緬北進行會戰的實錄,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作者簡介

黃仁宇,美籍華裔學者,著名歷史學家,曾參與《劍橋中國史》的編寫。代表作《萬曆十五年》被《新周刊》和《書城》評為“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之一,他的著作和歷史觀刷新了中國人歷史閱讀的精神面貌,宣告中國大陸歷史書寫和閱讀的“黃仁宇時代”的到來。每一本書在大陸都成為歷史類暢銷書,成為讀書人的案頭必備和閱讀時尚的象徵。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青年黃仁宇親歷緬北反攻的戰地筆記。身為戰地記者的他,筆下的緬北戰場自然極其真實而生動。這場遠赴緬甸對日作戰的刻骨經歷.深深植入他的記憶,以至於他到了晚年還能時常回想起戰爭的種種場景。他曾如此記述自己的受傷:“好像誰在我們後面放爆竹,我已經被推到在地上了,三八式的步槍彈擊中我右邊大腿。我爬到一撮蘆葦下面,褲子上的血突涌出來。當時的印象是很清楚的,一點也不痛,但是感覺得傷口有一道灼熱,而且漸漸麻木。”
這場戰爭的經歷究竟對他後來成為歷史學家有多大的影響,是很多人都在試圖追尋並常常談及的。這場戰爭確實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無法磨滅的影響。至於影響有多大,踏入《緬北之戰》的戰場,目睹了浴血搏殺的戰士,經受了槍林彈雨的襲擊,也許就會明白。

目錄

更河上游的序戰
緬北的戰鬥
孟關之捷
拉班追擊戰
隨車出擊記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個缺罐頭
加邁孟拱戰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戰
“這種敵人”
老臘戌和新臘戌
“業餘新聞記者”(代跋)
黃仁宇回憶

文章摘要

看世界地圖,印度沙的亞以南和孫布拉蚌以西有一段地區,上面蓋滿了重重疊疊的等高線,又點遍了圓葉樹的記號,國境線到這裡就斷絕了。這裡是屬於中緬未定界的地區。稱之為野人山。顧名思義,都可以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塊蠻荒野地。這裡的樹林,綠得發青,又青得帶腥。在樹林裡面,只聽得山下急流嘩嘩作響,枝葉叢里的昆蟲鳥獸各發妙音;此外就不知天昏地暗。山洞門口有時伸出一個蛇頭,頂上樹起紅色之冠,當它張開血盆大口長吼一聲時,心雄萬丈的壯士也不免望而卻步。在這樣一個馬為卻行人為涕下的絕域裡,“國立”部隊,正在以刺刀與手榴彈,寫著一首血的史詩。“國立”部隊是去年在緬甸山谷里五月長征的精銳。他們的足跡曾遍涉伊洛瓦底江和更的宛河的南北。一年以來,馬更肥,人更壯,兵器愈犀利,鬥志愈旺盛。十月廿八日,奉了統帥部的將令,為了保護“東京路”,決定予敵人以無情的打擊。十月二十九日,他們擊破了敵人的抵抗,進入了更的宛河上游諸流匯合的地區;占領了被敵人占領了一年多的新平洋,和泰洛西北的戰略要點瓦南關。捷訊傳來,中外歡頌。就在這時候,敵人利用後方聯絡的便利,由加邁以南運到了大量援軍以及迫擊炮和野炮,使他們在人員與火力兩方面都占優勢,但是“國立”部隊仍以高度的犧牲精神和精練純熟的技術,發揚著中國軍人既堅且韌的特性,與敵人奮戰。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二日,十一月初十日,都是短兵相接、前仆後繼、血滿溝渠、天驚地震的日子。主要的戰鬥發生於大奈河及大龍河的交匯線,以及以北的於邦和臨濱。每至機關槍與迫擊炮和奏、山鳴谷應的時候,我忠勇將士無不視死如歸,裹傷猶戰。激戰至十餘日,不僅敵人企圖消滅三角地區的我軍未能達到目的,反而將新平洋的外圍據點如臨濱、沙牢等地讓給了我們。檢視戰場,屍填丘壑,血灑荊棘,敵我的損害均重。但是我軍占領了橋頭堡陣地多處,在三角地區的腳跟就站穩了。

敵人在右翼既無進展,又打算在左翼占領一兩座高地,以便威脅我軍側背。自十一日起,由津川直志少佐親率敵軍五百餘人,由泰洛北犯,猛攻瓦南關以南我軍陣地。豈知出馬不利,十一日敵軍一百六十餘人輕率北進,我道路伏擊隊僅以一排兵力前後左右夾攻,大部敵人應聲而倒,僅餘少數倉皇遁走。從此敵人北望踟躕,此身正在深淵,前進一步便是死所。而我軍則在掃除戰場,計算鹵獲,增強工事,預備敵人再度來犯。歲序更新,中國軍隊繼續渡河攻擊。戰士們俯視大龍河澄清的河水,洗去了面上的征塵,忘卻了兩月以來的疲勞;並且慶幸愈前進一步,便愈近國門一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