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

《經濟思維》

《經濟思維》是作者董志強所寫的經濟類書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1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經濟思維經濟思維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普通人生活,在這個高度分工的世界,已經無可避免地與他人、與世界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普通人的生活,也充滿了利益的糾葛,要求我們不斷做出判斷和決策。

那當紛繁的信息呈現在面前時,我們依靠什麼來做出判斷和決策?靠個人喜好?靠別人評價?靠專家的意見?這些當然都不錯,但更好的,也許是造一種經濟思維,一種冷靜理智分析問題,冷靜理智看待社會的經濟思維。當你擁有了這種思維,在社會中遊走時,相信你會多遇到一些機會,少踏入一些陷阱。學習這種思維的旅程,就從您眼前這《經濟思維》開始吧。

編輯推薦

乘客和售票員討價還價基於的是“邊際收益”考慮,學生課外兼職也要發揮“比較優勢”,女孩愛漂亮還能提供“外部經濟”,當我們輕鬆學會了經濟思維,我們也就能更理性地理解和融入這個紛繁蕪雜的社會。

妙趣橫生的通識讀本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1iberal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臘,它教給人們運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參與公共事務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一個“博雅人”,必具備批判心智,其受教育所學得的不是知識內容的效用性(utility),而是透過心智的發展與理性運作來脫離蒙昧或修正褊狹觀點,人的視野因此而開闊,心靈因得到解放而自由。

作者簡介

董志強,管理學博士、經濟學教授,現任教於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從事博弈論及其套用、契約與組織、公司治理、勞動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出版了《人員管理的經濟方法》等4本專業著作;主持和參與翻譯了《經濟決策的機率模型》、《策略博弈》、《博弈演化》等教材。他還在《讀書》、《經濟學家茶座》、《21世紀經濟報導》等大眾媒體發表了大量評論和文章。董志強教授善於把艱深的學術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案例表達出來。他的博弈論通俗暢銷力作《身邊的博弈》、《無知的博弈》深受讀者歡迎,著作權輸出到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

寫作背景

在人們的真實行為動機中,經濟利益重於道德是非。這是市場在協調人們行為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這個世界上千千萬萬不同的個人,他們有著不同的思想、信仰和道德價值觀,講著不同的語言,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收入、身份和地位,甚至彼此素昧平生……但在市場的指引下他們的行為達到了驚人的協調,這實在堪稱人類社會的壯舉。
不管人們在口頭上聲稱如何淡泊名利,如何克己奉公,但要理解其行為,從經濟動機入手比從道德動機入手常常會更有效。這是經濟學的一條基本主張,也是經濟學在分析人類行為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當然,我並非是說道德不重要,也不是主張不講道德——很多人批判經濟學家不講道德,不過我也沒發現那些批判經濟學家不講道德的人其道德水平高出經濟學家多少;許多人滿口道德文章教育別人,其實只不過是打著道德的幌子謀取私利而已。越是以道德自我標榜,其真實動機倒越值得懷疑。我只是想說:當個人堅守的“道德”與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人們常常會有動機背叛其道德立場。連中國的道德高標——聖人孔子——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謊孔子曾經生活在陳國,後來離開陳國時途徑蒲地,卻正好碰見公叔氏在蒲地叛亂,蒲地人將孔子扣留起來,不允許離開。在孔子的請求下,他們提出條件:假如孔子不去衛國,他們就讓孔子離開。孔子對天發誓不會去衛國,於是他們放掉了孔子。結果,一出東門,孔子就直奔衛國而去了。,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而且,一個人應該講什麼樣的“道德”,也很值得討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道德觀和價值觀。人們習慣於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然而我卻常常在想,個人的知識於人類社會的知識只不過滄海一粟,那么從個人角度堅持的某些標準如何一定就是正確的呢?也許,我們確實應該對我們所不能理解或者不認可的觀念保留一絲寬容;那樣,萬一它們是正確的,我們也才不至於淪為扼殺正確觀念的劊子手。
另一方面,道德觀乃因人而異的抽象原則,經濟利益卻是普遍存在於人類行為中的具體動機。既然基於具體動機的分析遠比基於抽象原則的分析更具有技術上的可行性?那么,在純粹的工具性層面,從利益而不是道德出發來分析人類行為,在技術方法上也更為切實可行。這就像有“經濟學的良心”之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教授關於經濟政策優劣評價的主張一樣:基於效率、公平等抽象原則來討論政策,不如擴大人們可行選擇的機會來得實在。因為抽象原則總是充滿爭議,缺乏爭辯的共同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