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學通論》經學為中國文化之源泉,說經之書至於不可勝計。漢宋今古之爭,紛如聚訟。近世以來,群相率以為畏途,而莫肯究。目錄分類至不立經學一門,前人所稱為經常不易之道者,今後僅存史料之價值耳。故吾作此書,其旨趣有三:一則說明經學之性質與後來經學之途徑,二則提出整理過去經學之方法,三則對各時各派經學從其長處予以說明。
作者簡介
李源澄(1909-1958),四川犍為縣人,師從廖平、章炳麟。先後在無錫國專、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西南學院任教。
圖書目錄
自序
一論經學之範圍性質及治經之途徑
二論經文
三論經學流變
四論今古學
五論唐修五經正義以前之經學
六論宋元明經學
七論清代經學
八論讀易
九論讀尚書
十論讀詩
十一論讀三禮
十二論瀆三傳
附錄
李源澄傳(賴皋翔)
蜀學後勁——李源澄先生(蒙默)
圖書序言
李源澄先生,字浚清,又作俊卿,四川犍為人,一九。九年生。祖父富春,清秀才,教授鄉里。先生幼聰穎,從祖父學,少長,人榮縣中學肄業,畢業後,考入四川國學專門學校,從蒙文通問學,得侍講席,甚為相得。一九二九年,蒙文通為函介先生至井研廖平家問學,得以及門廖氏,為其關門弟子焉。一九三三年,源澄先生出川東下,人南京支那內學院、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從歐陽竟無先生及章太炎先生學.一九三六年,唐文治先生延先生任教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翌年,先生創辦《論學》月刊,歐陽竟無、蒙文通、張森楷、邵瑞彭、伍非百、唐君毅諸先生之文均刊載其間.七月,抗日軍興乃止。是年返成都,任教於蜀華中學及四川大學,後去雲南、貴州,任教於大理民族文化書院及內遷遵義之浙江大學。一九四二年,回四川大學任教,兩年後去南充,任教於西山書院。
圖書文摘
若謂班氏之言不足信也,能謂宋明之理學亦不出於經乎?太史公作《史記》,則曰“考信於六藝”。本紀、世家所記三代之事,率皆本之於經傳,謂經非古史,得乎?且近世古史之研究,實導源於晚清之今文學,廖季平師與南海康氏之言“托古改制”,本以解經學之糾紛,乃一變而為古史之探索.經與史之關係可知也。故近人目錄分類,多不立經學之名,而依其性質分隸他目,此由於不知經學之為經學也.使不明經學之為經學,則經學也者,不與時俱逝而成為古代學術上之一名詞歟。故言經學,於經學之性質。首宜識之矣。凡治一事,皆當明其性質與其範圍,治經不當如是哉?乃治經者以順釋文字為究竟,凡一切故書皆然,經學獨具之精神忽焉不察,可乎?夫經學者,史與子合流之學問,固非史學,亦非子學,而與子史皆有密切之關係,蓋起於晚周而成於漢代。孟子之論《春秋》也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莊子.天下篇》曰:“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揞紳先生多能明之。”以《詩》、《書》、《禮》、《樂》與舊法世傳之史對言,以史與義對言,是在晚周經學已有與歷史分離之勢,但其時儒者著書,若孟、荀之倫,稱引《詩》、《書》,其態度與《左》、《國》所記春秋時人稱引《詩》、《書》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