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內容簡介
書中目錄
前言
後記
作者簡介
相關評論
內容評論
本書收入王開嶺最具標誌性的詩性散文和思想隨筆。
在思想界,他被譽為新生代的旗幟人物:在文學界,他被視為優美的靈魂書寫者。其作品大量湧現在各類文選、年度排行榜、大(中)學語文讀本和(中)高考試題中,被很多校園師生公薦為“精神啟蒙書”和“美文鑑賞書”。
書中目錄
序言 閱讀的盛宴
第一輯 靈魂的螢火
精神明亮的人
當她十八歲的時候
向兒童學習
從生命到罐頭
遠行筆記(四章)
兩千年前的閃擊
雪白
殘片
被占領的人
向死而生
永遠的鄧麗君
女子如雪
《羅馬假日》:對無精打采生活的精彩背叛
藍湖
俄羅斯課本
女人,喜歡你的作品嗎
生活在別處
談談墓地,談談生命
第二輯 大地的憂鬱
我們無處安放的哀傷
人類如何消費星空
古典之殤
仰望:一種精神姿勢
一個房奴的精神大字報
白衣人:當一個痛苦的人來見你
大地倫理(四章)
鹿的窮途
森林被殺害,童話被殺害
麻雀,對不起
依據不足的“熱愛生活”
“恐龍胃”與“物理人生”
為什麼不讓她們活下去
打撈悲劇中的“個”
一個非教徒的信仰絮語
對“快感”的蹙眉與微笑
對“異想天開”的隆重表彰
東西方文化下的資產觀
第三輯 精神路標
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
女性氣質
請想一想華盛頓……
戰俘的榮譽
一個人的遭遇
是“國家”錯了
梁漱溟:一隻自由主義牛虻
我們能發出那個聲音嗎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
“你有權保持沉默”
“坐著”的雕像
權利的傲慢
美國的宗教麵包
英雄的最後
影子的道路
獨裁者的性命之憂
為何我們沒有自己的“大師級”
第四輯 深夜翻書
當你老了,頭白了……
爬滿心牆的薔薇
有毒的情人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
親愛的燈光——懷念別林斯基文學小組札記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
殺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么好啊”
後記 我在,我們很近
前言
閱讀的盛宴 吳散人
我是一個嘴讒和挑食的讀者。曾對一個朋友說:一部二十萬字的書,若有一萬字吸引我,我會買下來,若有一百字讓我記住,就是一本值得眷戀和留存的書了。而眼前這本書,它在一周的閱讀里賦予我的快感,讓我在感動之餘,甚至湧出一股感激。一股極度亢奮和深深滿足後的感激。
題材之豐浩、細節之精準、紋理之細密、精神發現之獨特、關懷視野之闊大、言說的銳度和思路的延展性……蓋超乎我的想像。經年來,我很少看到在一冊書中,由一個人的筆下竟洞開出那么大面積的精神風光:鬱鬱蔥蔥的故事森林,幽邃致遠的理性深潭,峻峭挺拔的良知峰巒……在王開嶺身上,我驚訝地看到了一個體悟型作家的全面性:文學的、美學的、理性的、情懷的、史思的、宗教的……一本書竟能洶湧、匯合那么多元素而又從容不迫!在這個浮燥的速記寫作時代,你不得不承認,它有一種鮮見的“世外”品質。
準確地說,它給了我一個周期很長的閱讀節日。就像一份豐盛大餐,它的豐饒和美味,幾乎照顧到了我腸胃的每一層褶紋。
“二十世紀,神被殺害,童話被殺害。最醒目的標誌就是人對大自然不再虔誠,不再懷有敬畏和感激之心……一切都在顯示,二十世紀是一個財富和權力的世紀,一個僅供成年人生存與遊戲的世紀。‘現代化’,更是一個旨在表現成人屬性和欲望的概念,它本質上忽視兒童。”(《森林被殺害,童話被殺害》)
這樣美學化的理性文字,在以喧囂、怯懦和虛偽著稱的當代文壇,在以爭奪語詞和與概念調情為能的思想界,其含氧量是立即可判的,那種寂靜獨立的氣息,使我在呼吸間就把它與它們區別開來。
毋庸諱言,我們正面臨一個越來越商標化膨食化的閱讀時代。文學界的先天不足和蒼白自不必說,時代所能擠出的一點點腦汁,也多陷入學理的臃腫系統中不能自拔,一粒有用的藥丸,往往須數以千倍的糖衣包裹和累贅體系為之服務,多少洋洋萬言的繁文,一旦脫去了泡沫,甩幹了那些語焉不祥和思維混亂的癱瘓性詞語,真實有用的信息大概僅幾十字或一句話。如此龐大的結構,對閱讀來說,實為一種巨大的時間消耗和體力開支,簡言之:累!或者說:表達的無能!而一些相對非學理性的民間書寫,雖不乏自由和閃光的東西,但由於言說的任性姿態和散漫氣質,又多在聲音的分貝值上下功夫,一些有用的思想原材料,也多流於一種粗糙的機器生產,濫而殤,浮而佻,經不住檢驗和淘洗。
王開嶺的文本顯然屬於一種手工,屬於一種慢活。這使他的筆調又多了一種罕見的誠實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準,他還唯美。比如有一篇《向兒童學習》,在批判了成人社會對童年的粗野塑造之後,他這樣說:“一個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會在無意的‘成長’中,被世俗歷驗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後,花粉消失,人變成了蟑螂。”“所謂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種‘加法’,但實為一種‘減法’……就像一個純潔的天使,不斷地掏出衣袋裡的珍珠,去換取巫婆手裡的玻璃球。”“從什麼時候起,一個少年開始學著嘲笑天真了,開始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臉紅了?”讀這樣的句子,你只有讚嘆的份。它不僅貢獻了智慧,還貢獻了智慧最好的形式。
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澈又乾淨……如果用形象表達的話,我想說,王開嶺的文本散發著一種鮮見的紫檀氣質。這樣一冊書,擺放在書架上,儼然現代家居中驀現出一件“檀品”,你會覺得眼前一閃,心神被什麼東西給緊緊攝住了,它會帶給你一種與平時迥異的閱讀景象:不僅工藝精美,更多是其質地、其優雅的心靈和紋理的高貴,一種叢林裡的高貴,一種靠沉澱、濃縮和結晶凝成的高貴,天然而非刻意,古老卻又年輕,沉實且生氣蓬勃……這樣的資質於當代實在太難得。完全可以想像,其生成會多么緩慢,包含了多少苦寒和耐性。
無論是廓清歷史、還是批判當代生態和權力之弊,他截取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引人矚目、最易被喧囂的學界和民間所忽略、而又極具人文品質的片段和細節,用他自己的話說,叫“精神事件”(這是他常用的一個概念)和“心靈事件”。這幾乎成了他選題的一個標準。也正是這樣一個標準,保證了該書的純度和精粹性。其實,這不是個運氣問題,一切有賴於作者的提升之功,仰仗作者的心靈銳度和精神發現力。
“一個人,當他提著褲子時,其殺人的職業色彩已完全褪去了。他從軍事符號——一枚供射擊的靶子,還原成了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軀,一具生理的人,一個正在生活著的人。”“假如人類有一天真的不再遭遇戰爭和殺戮,你會發現,那值得感激的——最早制止它的力量,竟源於這樣一組細節和情景:比如,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
這樣的文字,會讓一個心靈敏細的人感到歡愉,也使一個思想習練者倍覺滿足。這種文思兼容的品質,既替淺薄、貧血的散文界挽回了思想和良知的面子,又為魯莽兼粗糙的思想界贏得了藝術與審美的聲譽。或許正是因了這原因,近些年的各式“最佳”“年選”“精品”等選本大戰中,均可見對王開嶺名字的爭奪。《請想一想華盛頓》《決不向一個提褲子的人開槍》《精神明亮的人》《恐龍胃和物理人生》《向兒童學習》《古典之殤》《一個房奴的精神大字報》《大地倫理》《我們如何消費星空》等已成為這類作品的名篇。
在王開嶺理性精神的背後,我感受強烈的還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靈的浪漫,目光的浪漫。這浪漫就像菌種,極大地生動了他的體悟和才華。看得出,王開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即使在他最具現實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綽綽閃動著朦朧的審美色彩,正是這色彩,讓我瞥見了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挺拔背影,一個自由高韜者的倔強。該書中即有一篇叫《精神明亮的人》的文章,若換了別人,是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那么遠的,文中,他提取了現代人生態中常常忽略的“看日出”這一細節,把生理惰性提升為精神遺憾:“迎接晨曦,不僅僅是感官愉悅,更是精神體驗……按時看日出,乃生命健康和積極性情的一個標誌。它意味著一次洗禮,一記被沐浴和照耀的儀式,賦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與發現……”
有誰表達過這樣的細節?有誰曾對這樣簡單的自然情景進行過精神提純?或許是天然性情,或許是後天定力,王開嶺對“流行”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免疫,在其作品中,你找不到流行話語的痕跡,對每一題材,他似乎都不滿足從一個流行的入口進入正題,他表達的入口真正屬於自己,而非租來的或盜來的。王開嶺使得你很難重複他。你可以重複其材料,重複其觀點,但你無法摹仿其紋理和氣質。他的文字不是說教性文字,而是體驗性文字,不是霸權式話語,而是共享性話語。他對讀者有一種含蓄的謙讓和尊重。而這種尊重,恰恰是我們很多——甚至包括被評價為“優秀”的作者所不具備的。他使用最多的是心靈,而不是嗓子。
透過這冊書,作為讀者,我遊歷了一個人的精神地理,被那些從未見過的神奇風光所吸引。那風光在日常的旅遊地圖上是見不到的。我不敢斷言這樣的地理絕無僅有,但我確定的是,這是當代為數不多的身兼多種文質的作家和作品。
一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智者,一位詩人,一顆良心,一個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人。這樣一個夜晚,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
後記
我在,我們很近
20歲成了40歲,中間流經了多少事,路過了多少人?
可我總感覺,這跨度僅相當於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生物鐘恍惚,不能如實地體察光陰,會出現這樣的矛盾:一個人童心未泯,而心靈之外的器官早已背叛了年少。這是個讓人傷感的落差。
很少有事讓人變成自己的歷史學家,編個人文集算是一個。你要盤點一下精神身世,這些年都做了什麼,路有多長,書有多厚,夢有多遠……
我的寫作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個紙質閱讀和鋼筆寫字的年代,精神也是手工的。寫得慢,但不妨礙寫得多,寫得激情浩蕩。從上世紀末被稱為思想界“新青年”,一晃十葉春秋,每個人都在移動,都在成長和脫落,青年已不敢再稱,黑馬也漸漸額白……
網際網路來了,部落格和信息共享時代來了,每個人都有成為作家的潛力和資質。精神資源的私有化年代一去不返,彰顯言說勇氣的歲月也差不多結束,很多人都比當年“新青年”更新銳,思考力也不遜色……我在想,哪些表達非我不可?一次寫作怎樣才成為必要、必須和非你莫屬?
新的年代,靈魂出口豐富了,精神義務和生命職責也有了更多承擔方式,寫作不是唯一。我漸漸慢了下來,更多選擇了閱讀生活,也體會到了做讀者的樂趣和幸福。
還有,我失去了最親密、最隱蔽的讀者:父親。
我是不知不覺中失去的。現在,我還會出現幻覺:他還活著。他是醫生,怎么會死呢?我——這個和父親那么親近和相似的人,活得好好的,他怎么會不在了呢?
我常常忘了父親去世這件事。
把父親獨自留在山崗的那個傍晚,回城的車燈將路照得雪白,我心裡低低地說,對不起,父親……只有那一刻,我確信父親不會出現在家裡了。
老家的院裡,兩株石榴,一樹紅,一樹白。那年夏,花開得洶湧異常。即要返京的那個下午,我站在院裡,對妻子說:今年的花開得真好……我似乎忘了父親的事,忘了這些花失去了最重要的照料者。往年這時候,給家裡打電話,末了都忘不了問父親一句:石榴花開了嗎?
我不承認死是虛無。它不過是一種不作聲罷了。
不知為何,父親去世後,每出一本新書時,我都會強烈地想他。父親從不當面看我的書。母親告訴我,我離家的這些年,父親每晚都看我的書。我知道,父親是想知道這個從小就把自己關在屋裡的兒子在想什麼,走出了多遠,然後用他60多年的風風雨雨判斷兒子說話的風險……
北京是個能把所有人還原成正常人和普通人的地方,這對隱身、對平息內心的騷亂很有用。
有人問,一個作家介入新聞職業是什麼感覺?
我想了想:就是每天醒來——覺得全世界都和你有關係。這感覺有時很好,多數時很糟。其實,自由,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能選擇哪些事和自己有關或無關。但這行當不行,每天都要把自己獻給全世界,時間長了,生命和精神便陷入了被動,我稱之“被動性人生。”
這職業還有個毛病,就是:天天和全世界對話,唯獨不和自己對話。
5年前,做深夜節目《社會記錄》,我有個初衷:以生活共同體的名義——在與世界對話的同時確保和自己的對話。尋找每件事、每個人在當代生活中的位置,尋找命運和命運、人生和人生的相似關係,尋找有“精神事件”品質的新聞事件……我覺得,深夜是內心的掌燈時分,是靈魂紛紛出動的時候。相反,白天,靈魂在呼呼睡覺。一個深夜節目,若顧不上靈魂,就沒了意義。
現在看來,該新聞觀是有私心的,那就是我太擔心在這種“被迫和全世界打交道”的職業中丟了靈魂。CCTV最大的弊病不是沒有真相,而是沒有靈魂。靈魂,恰恰是生命最大的真相。包括職業水平最高的主持人也只忙於和全世界對話,從來不和自己對話。一個人連自己的真相都顧不上、都搞不清,能指望他說出別的什麼真相?有靈魂的人,一定時時不忘和自己對話。這樣才有機會、有能力與別人對話。現在,幾乎沒有好的對話節目,這是原因之一。我一直不敢忘記文學的原因也在這。文學是靈魂的農事,自古就是。但我永遠不會把文學當職業來做,好東西一定都是業餘的,或者說你一定要把它留給業餘。就像愛情是業餘時間裡的事,老婆孩子也是業餘時間裡的事。這些年,一定還發生了很多事,我一時想不起來了。謝謝我的朋友、本書的責任編輯孫軼女士,若沒有她的厚愛和督促,我不會自覺編這樣一本選集。謝謝美術設計師王春聲先生,他的才華和完美性格,讓我深深體會了當作者的幸福。他們,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這幾年,可能我寫得實在少,便有朋友找來一些“民意”給我,你看你看,那么多人還焦急找你的書呢,更年輕的一代上來了,他們還喜歡、還需要你的東西,寫,趕緊寫……於是我惶恐,喔,是的,或許是的……其實,我已攢了上百個標題和寫作片斷,我想把它們寫好,寫得“手工”一點,“古代”一點,所以很慢,磨磨蹭蹭。謝謝那些從未謀面的讀者,你們的目光我收到了,你們在網路上留言,打聽下落,傳閱舊書,尋覓新作,責怪我為何不建一個部落格……這樣長的期待和追隨,我受寵若驚。被那么多抽屜和掌心收藏著,我非常溫暖。我會不辜負。還要謝謝李倫和《社會記錄》的同事,他們參與了我近年最主要的日常生活。與之一起,我見證了一個理想主義電視欄目的誕生和謝幕。我至今仍清晰記得那年秋天李倫夫婦在凌晨車站迎我的情景,他對著手機喊,你看見我了嗎,瘦瘦的,旁邊站一女孩……其實,我差不多已撞上他了。是啊,許多年過去了,大家依然瘦著,一點沒變。和長久不變的人在一起,感覺很好。
作者簡介
王開嶺,1969年生,祖籍山東滕州。著有:《激動的舌頭》《黑暗中的銳角》《跟隨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等散文和思想隨筆集。
作品被錄入數百種國內外選集和大中學教材,入選多屆中國散文排行榜。現居北京,從事寫作和媒體策劃,任央視新聞頻道《社會記錄》《新聞會客廳》等欄目指導。
相關評論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智者,一位詩人。一顆良心,一個浪漫而冷峻的同時代人。攜上這樣一本書,與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歡愉和春天的臨近。——吳散人
他在一個措辭不清的黃昏里具有罕見的說是與不是的堅決與徹底的能力,他在一個虛無主義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態和鋒利的目光守護著美與良心。
——王小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