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答韓翃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⑴。
一葉隨風忽報秋⑵,縱使君來豈堪折⑶!
作品注釋
⑴“可恨”句:唐人有折柳贈別之俗。這裡喻指與韓翃長年分離,不得團聚。
⑵“一葉”句:《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⑶“縱使”句:承上句謂處於危苦之中,隨時可能發生變故,屆時就屬之他人了。《柳氏傳》:“無何有蕃將沙吒利者,初立功,竊之柳氏之色,劫以歸第,寵之專房。及(侯)希逸除左僕射入覲,翊得從行,至京師,己失柳氏所止,嘆想不己。”
作品譯文
楊柳枝在菲芬的春天,春意盎然,生氣勃勃。可恨年年贈別離,美好的青春同美好的春光一同虛度,無法可找回來了。往日依依的章台柳隨著秋天的到來,已不再是顏色青青了。縱然郎君來了,當看到這種情況,也是不堪攀折的了。
創作背景
柳氏與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據唐人許堯佐《柳氏傳》和孟棨《本事詩》記載,韓翃少負才名,孤貞靜默,所與游者皆當時名士。一富家李生,負氣愛才,因看重韓翃,遂將家中一歌姬柳氏贈與韓翃。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洛陽兩京陷落,士女奔駭。柳氏以色艷獨居,恐不免,便落髮為尼。不久,柳氏為蕃將沙吒利所劫,寵之專房。時韓翃為緇青節度使侯希逸府中書記。京師收復後,韓翃派人到長安尋柳氏,並準備了一白口袋,袋裝沙金,袋上題了一首《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當柳氏在長安接到這個口袋後,捧詩嗚咽,寫了此詩酬答。
作品鑑賞
此詩為作者回復韓翃的《寄柳氏》而作。柳氏答詩自比為“楊柳枝”,嵌一“柳”字,既雙關姓氏而與韓詞稱“章台柳”之暗語相應,靈犀相通;著一“枝”字,又遙啟第三句訴折柳贈別,離怨相思之情。“芳菲節”既回應韓詞之“往日依依”,頗見追惜韶華坐逝,顧影自憐之意;而又對第四句寫此時凋零之衰柳,起到了欲抑先揚的對比反襯作用,可謂匠心獨運。當昔春日旖旎之際,伉儷蜜月之時,卻年年離多合少,不無長恨。而此時失身蕃將,姿容憔悴,縱郎君不棄,欲續前好,而自己固深感自卑自愧,實不堪郎君再來“折”。末句回應韓詞之結句,將其不幸身世,靈肉創傷,悲酸難言之隱,自慚形穢之情,寫得極其深沉凝重而又含蓄不盡。
作者簡介
柳氏,唐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至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間一位有見識的婦女,不甘作人姬妾,追求愛情自由,與當時“羈滯貧甚”的窮書生韓翃真心相愛,繪成了一場悲歡離合的故事,流傳於世。一說安史之亂後,為蕃將沙吒利所劫,平盧節度使的部屬許俊經造沙吒利之第,驅身仗義,奪柳氏歸於韓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