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的嬗變
推動我國社會經濟30年巨變的軸心力量是資源配置轉型。稅收制度與資源配置轉型契合聯動,在30年間幾經重大變革。稅收制度的變革,不僅改進了政府的收入機制,而且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成長提供了必要的刺激。稅制具有籌集資金、配置資源、調節分配的工具職能,但是在過去的30年,我們賦予稅制太多的擔當,以致今天我們要對稅制演變的追溯,並給予理解和判斷都感到有些困難。
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於1978年。改革雖然在初期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並不是在改革起步時就確立,而是在改革實踐過程中逐步明確的,直至1992年“十四大”才最終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讓市場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政府從直接配置資源的角色逐步變換為秩序維護者為主的角色。
現在看來,1978-1992年的稅制改革是被動適應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隨後中國的改革率先在農村啟動,農村改革的三條主要措施是實行聯產承包制、取消種植計畫、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同時讓其他農產品價格自由。這些措施是在農村和農業領域引入市場經濟,這實際是改變了農村地區的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增長迅速。與此同時,以“雙軌制”為特徵的價格改革也拉開了序幕,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價格,縮小工農產品的剪刀差。配合價格調整並逐步放開的是財政補貼政策:國家財政加大了對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收購的價格補貼,對當時的農村社隊企業在稅收、價格、補貼等方面給以政策優惠,還放鬆了對國有企業工資的管制,普遍實行了獎金制度和副食品價格補貼制度。
經濟財政類期刊大全(二)
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範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範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最佳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註: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