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部繼往開來的武俠小說讀了廬廢先生的《神女天魔劍》,心情異常興奮。說實在話,武俠創作並不容易。首先,以金庸先生及古龍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無論是情節構思,還是文學水準,皆已登峰造極。普通作者,別說超越,即便要模仿和附麗,也難免捉襟見肘,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說到底,金庸之高瞻遠矚,於細微中見出人性的功力,之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刻體悟,那都是獨步天下的。很難望其項背。而古龍、梁羽生等人,也各自有或冷峻或華麗的風格。所以,武俠小說寫得如何,讀者一望即知,無煩多言。然而,這部小說,雖仍不可與大師比肩,但是朗朗讀來,語言之精妙,運筆之從容,...天色在一點一點的黯淡著。正是殘陽如血,落日融金的時候。澄江如練,波瀾不興。晚風輕送著鷗鳥的鳴叫,使得黃昏的採石江畔,倍顯淒涼。
“看來,今晚又要在這荒郊野外露宿了。”曲折蜿蜒的驛道上,遠遠地走來了一位青年人。他望著漸入暝色的天際,幽幽地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道。還好,前面不遠處,竟有一座亭子。想來,必是因為此地為江表名鎮採石的城郊,風景亦是絕佳的。故而,城中的風雅之士於此建亭,既不失為踏青吟詠的好去處,又可變成依依送別、引動詩情雅興的把酒臨風之所在。青年人臉現喜色,長途跋涉的苦愁與困頓,竟爾頃刻化為烏有了。只見他精神一振,快步走進了涼亭。“捉月亭。……嘿嘿,好風雅的名字啊……但不知,如此地處荒郊野外的小亭子,在暗夜如漆的時刻,又會有誰來此臨江撫琴,捕風捉月呢?”青年人看了匾額上的題字,苦笑著搖頭道。
“兄台錯了。你人尚在亭外,又安知此中無此風雅之人呢?”冷不丁的,從面向滔滔江水的那側軒牆邊上,傳來了一聲冷冷的回音。青年人吃了一驚,不意在這日落時分,竟還有人獨坐此亭之中,對著奔涌不息的江水,入定打坐似的,默不作聲呢。他定了定神,果見八尺開外,石几旁邊,有一位風神俊朗的白衣文士,撫案獨坐,折輕搖,氣定神閒的在觀賞晚霞夕照呢。而在他面前的几案上,可不正放了一具古色古香的瑤琴么?看樣子,主人正寧神屏息,感悟自然造化,準備手五弦,一遣胸臆呢!於是,青年人微微一笑,雙手抱拳,致歉道:“鄙陋之人,不知兄台在此閒情偶寄,意興勃發……適才多有叨擾,還請見諒。”言罷,便自去亭中另一石几旁坐了,獨自將息起來。
他把自己的行李取下,放在几案上。取過一隻小瓷盆,到江邊揀水流清澈之處,取回一盆清水來,分作兩份。一份用於簡單的洗漱一下,另一份則留作飲食之用。又是一天的勞累奔波,腿腳早已酸麻,而肚中也已是咕咕作響,飢腸轆轆了。他從隨身的褡褳中,取出今晨從借宿的農家上路時,那位好心的大嫂送給他的炊餅,就著自己新打來的清水,慢慢的咀嚼起來。對面的文士輕輕嘆了口氣。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江水滔滔,泥石俱下,又如何可以生用呢?”青年人臉色微窘。他自知身在困厄,雖不必深究細枝末節,但在白衣文士這等風雅人物面前,如此“寒酸”之作派,未免難登大雅之堂的。
“兄台所言極是。只不過……在下落魄江湖,行旅之中,但求果腹,實在不能講究太多了。……嗯,天色向晚,但不知兄台意在賞玩風月,稽留此亭呢?還是小做休憩之後,將有僕役來此迎接閣下呢?”見天色越發的暗將下來,青年人不由得話鋒一轉,替對面的文士操心起來。“僕役?”白衣文士忽然掩面輕笑起來。“兄台開玩笑了。我呢,與兄台是差不多的。皆是行旅之人啊……只不過,我看兄台,乃是彬彬文士,飽讀詩書之人吧?而我呢,不怕你見笑,我乃武林中人,咱們走的都是江湖,卻不是一個路數。”白衣文士掩面笑罷,似乎想起了什麼似的,復又正襟穩坐。“啪”的一聲,打開摺扇,輕輕搖動起來。青年人見他掩面輕笑的模樣,竟有些閨中女子的痕跡,不由得暗暗吃驚。而又聽他自稱武林人士,顯然,這與他秀雅超俗的形神氣質,那就更加風馬牛不相及。只是他也不便細問的,只好低下頭來,自顧自的繼續吃起炊餅來。“敢問兄台是何方人士,意欲去往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