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侯雋 主編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ISBN:9787802086135
頁碼:2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2-1
內容簡介
書中收集了部分周總理與知識青年在一起的照片。第一輯,親切的關懷,收進了4篇反映周恩來關懷知青的回憶錄。第二輯收集了22篇知青懷念周總理的文章,題為"永遠的懷念"。第三輯,巨大的鼓舞,收集了11篇知青回憶文章。全書感情真摯,反應了幾代知識青年對上山下鄉那場運動的認識和對周恩來總理的深切緬懷。
圖書目錄
第一輯 親切的關懷心繫知青的周恩來
周總理與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
難忘周總理回延安
周總理落實毛主席給知青家長的覆信
第二輯 永遠的懷念
總理拉著我的手
銘記周總理曾給我敬酒
周總理表彰咱“天津莊”
周總理永遠活在知青心裡
允公允能的南開驕子周恩來
周總理與知識青年心連心
民族偉人時代巨匠
永遠的懷念
總理貼近著我們
總理關懷記心中
心中的豐碑
周總理我們永遠的愛
總理親自批准我們去雲南
伯伯的教誨與我的知青生活
我心中的周恩來
三胞胎姐妹懷念周總理
伯伯支持我去延安
南泥灣精神世代相傳
忘不了總理的那份關愛
帶著總理髮我的球拍下鄉插隊
終生難忘的一次接待服務工作
伴我終身的請柬
第三輯 巨大的鼓舞
周總理教會我們一生大有作為
跨世紀的精神力量
總理精神影響我們兩代人
“瑪奈賽總理”
完成總理交給的任務——送牛
無盡的思念
我寫《詩的花圈》前後
總理,您放心吧
版納知青緬懷周總理
我做花圈送總理
人格力量的感召
後記
序言
為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北京早年下鄉插隊的知識青年侯雋同志組織撰寫了《知青心中的周恩來》一書。她來看我時,懇請我為這本書作序,我無法拒絕她的要求。侯雋同志是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生前一直關心的一位下鄉知青,因為工作關係我們早就認識,後來又成為朋友,幾十年來往不斷。她的這本書稿,浸透了那一代知識青年對周恩來總理的深厚感情,也使我想起周恩來、鄧穎超同志當年對知識青年關心的一些往事。其實,國家有計畫地組織城鎮知識青年下鄉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已開始了。那時候,在河北省的寶坻縣有3個出了名的姑娘,其中就有我所熟識的侯雋同志。侯雋下鄉的1962年正是我們國家遇到3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她當時插隊既非組織安排,又在農村舉目無親,一個不到20歲的小姑娘獨自在鄉下生活,自然困難很多。除了生活中的困難,一些人的冷嘲熱諷也給侯雋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因為那時候下鄉的知青寥寥無幾,因此她的苦悶可想而知。恰在這時候,周恩來總理知道了北京女知青在河北農村落戶的事,他馬上對知識青年下鄉這一新生事物給予了支持和鼓勵。周總理說:這是一個方向,青年一代就是要下鄉。隨即,他派專人去了侯雋落戶的河北省寶坻縣竇家橋大隊過問她的具體情況,還要求當地各級組織幫助這個城市姑娘在農村鍛鍊成長。周總理的關心,不但令侯雋十分感動,也使我們這些在西花廳工作的同志備受教育。而侯雋同志也沒有辜負周總理的期望,後來成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一面旗幟。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批北京、上海知識青年回響國家號召,奔赴新疆、寧夏等地的生產建設兵團,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作為日理萬機的國家總理,周恩來同志對這些遠離大城市的知識青年十分關心。1965年7月5日,周恩來總理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墾區視察,在這裡,他專門接見了來自上海的知識青年,鼓勵大家紮根邊疆,努力搞好農業生產。周恩來同志詳細詢問了青年們的思想、文化、工作和家庭等情況,特別鼓勵那些出身於非無產階級家庭的青年們說: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和有複雜社會關係的人,要看他們現在的表現和立場。一個人的出身不能選擇,但前途是可以選擇的,只要能同原來的剝削階級家庭劃清界限,全心全意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就會有光明磊落的前途。周總理的話,溫暖了很多知識青年的心,使他們日後成為建設新疆的骨幹力量。1980年鄧穎超同志出訪法國回來到新疆時,也特意去了石河子。2005年,我曾經到新疆的石河子市參觀,見到不少當年的上海知青,他們至今未忘周總理當年叮囑過的六句話,把備戰防邊、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鬥、努力革命、奮勇前進當成了自己終生為之努力的目標。在石河子市的墾區展覽室,我見到了周總理當年給知青們的題詞"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紅旗,備戰防邊,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鬥,努力革命,奮勇前進!"
1968年12月22日,結合當時形勢,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接著全國掀起了上山下鄉的高潮,數以千萬計的青年學生爭先恐後走向農村或者生產建設兵團。
由於沒有經驗,在大批知青上山下鄉後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國務院信訪部門不斷收到知青的來信,反映他們上山下鄉後的實際困難,比如生活環境惡劣,生產關係落後,極"左"思潮泛濫等等。對於這類信件,我們也呈報周總理,總理看過後十分重視,批示有關部門調查,並將調查意見直接反饋給他。周總理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存在的問題不少,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生活非常不容易。"他要求國務院統一解決知青問題,制定出相關的政策和方法,切實解決知青的實際困難,把這件關係到千家萬戶百姓利益的事情處理好。事實上,正是在周總理的直接建議下,經中央研究,國務院專門成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負責知青的管理並統籌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多年來,正是因為國務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存在,才使無數上山下鄉知青及家庭感到了寬慰。
周總理工作很重,有時為了稍事休息一下腦子,他就會寫寫毛筆字。一次,他看到一位知青填的一首詞,認為寫得不錯,就提筆抄了下來:"壯志今酬,農村顯身手。哪怕汗浸衣衫透,春種又秋收。擔起千辛萬苦,風狂雨驟何愁?!看來日麥香禾壯,把生活織成錦繡。"一位國家總理抄錄一個不知名的中學生因參加農業生產而填出的新詞,本來就令人感動,而周總理之所以抄錄這首詞,也說明他老人家確實是從心底表露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關心與厚望。
40多年過去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經成為一頁翻過的歷史。但是,我們無法否認,正是那段坎坷經歷,才使許許多多當年的知青成了今日共和國的棟樑之材。數數看,如今,在為數不少的高級領導、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企業家和眾多事業有成的各界名流中,有許多都是上過山下過鄉的知識青年;在千百萬平凡勞作,為共和國繁榮富強無私奉獻的普通人中,更有許多都是上過山下過鄉的知識青年,那段歷史留在他們身上的烙印已經成為一筆寶貴的歷練財富。
侯雋等同志懷著深厚的感情記錄了那段難忘的歲月,留下了珍貴的史料。這本書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到周恩來總理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高度關懷農村的建設,關心知識青年的成長,而且可以從這個角度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感謝侯雋同志及本書所有的作者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作者:趙煒原為周恩來、鄧穎超同志的秘書,曾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