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

《白話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經傳,整理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當代的史事,為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餘年的歷史文化,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無可相比的。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惟有透過《史記》的認識,才能真正找出中國人的“根”。但因其文字古質,沒有相當學力的人是不易讀懂的。尤以今時學術分科,除專門文史學研究者外,有能力讀此書的更少了。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著名作家、學者臺靜農先生序薦並題簽。超強譯者陣容:台

封面封面

灣十四院校六十位教授合譯,嚴謹認真之態度:歷時兩年始成。信達雅之譯文,暢銷台灣數十年,普及《史記》之力作,體認國學之精品。

今後要使中國歷史文化不專屬於少數學人的知識,古書今譯是最為切要的。
——臺靜農

近幾年,在種種因素的促成之下,傳統文化有重新受到人們重視之勢。一時間,“國學”又成為時尚辭彙,《論語》、《莊子》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成了媒體追捧的對象。錢穆先生曾有言“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國史大綱》)對現代人來說,缺乏的不是通常人們所以為的“革新力量”,而是恰恰相反的“知舊”,也說是對傳統的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未償不是件好事。

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上,《史記》有著獨特的地位。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經傳,整理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當代的史事,為我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餘年的歷史文化,這一巨著,不惟傳載了中國先祖的智慧,且描述了先祖的歷史事跡。可以這么說:惟有透過《史記》的認識,才能真正找出中國人的“根”。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
但《史記》對普通讀者來說,因其文字古質,除了那些專業的文史學研究者外,沒有相當學力的人是無法讀通的。因此,白話語譯就是《史記》普及化所繞不過去的工作。
這一工作在三十年前的台灣就有人在做了,而且還做的非常的好。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著名學人臺靜農的倡導下,台灣十四所院校的六十位教授,花了兩年時間,將《史記》一百三十卷全部以白話文譯出,總計一百六十萬言。這六十位教授或為《史記》研究專家,或國學功底深厚。

內容簡介

基於上述認識,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臺靜農先生的倡議下,匯集了台灣十四所院校六十位學人,經過兩年的努力,將《史記》全部語譯,凡一百六十萬字。由臺靜農先生題寫書名並作序出版。

本書譯者皆為本領域內資深專家。譯文忠實於原文,其文字流暢典雅,深得譯事“信、達、雅”之要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全書在逐字逐句語譯的基礎上,共增加了近千處的註解,將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史記》註疏(除習見的三家注外,尚有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郭嵩燾《史記札記》、錢大昕、梁玉繩、葉昌熾等十餘家)融會於白話譯文之中。為普及《史記》之力作,體認國學之精品。

作者簡介

龍宇純,安徽望江人,1928年生,曾任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及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又借調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現任台灣大學教授,並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治中國語文,著有專書及論文數十種。

羅宗濤,1938年生,廣東潮安人,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政大教授兼中國文學系系主任、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文理學院院長。著有《敦煌講經變文研究》、《敦煌變文成立時代新探》、《慧能》。

李振興,1930年生,江蘇豐縣人,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王肅之經學》、《說文地理圖考》。

李鍌,字爽秋,號樂叔,福建林森人,1927年生,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曾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前後二十餘年,曾任台灣國立師大國文系主任兼國文研究所所長。現任師大訓導長。著有《昭明文選通假文字考》、《孝經疏證》、《法言探微》、《新譯四書讀本》、《中國文學家故事》、《揚雄傳論》等十餘種。

目錄


出版前言
體例
譯者簽名及小傳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
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六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八
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
史記卷十一孝景帝本紀第十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