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2010版)》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2010版)》

2010年10月9日,衛生部發出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2010版)》(以下簡稱“防治指南”),用於部署蜱蟲病的診療規範。

簡介

2010年10月9日,衛生部發出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2010版)》(以下簡稱“防治指南”),用於部署蜱蟲病的診療規範,其中稱,初步認定,湖北、河南兩省的大部分病例,與一種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有關。

啟動監測

蜱蟲病蜱蟲病
《防治指南》中稱,近年來,河南、湖北、山東、安徽等省都相繼發現並報告一些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數重症患者可因多臟器損害,救治無效死亡。
這類疾病主要傳播途徑為蜱蟲叮咬。2010年5月,中國疾控中心在湖北、河南兩省的部分地區啟動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例監測工作。
經過對患者血液中分離到的病毒進行鑑定、全基因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中和試驗等實驗室檢測,發現兩省報告的大部分病例標本中存在一種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並初步認定,檢測發現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病例與該新病毒感染有關。

病因

共發現兩種病原體

蜱蟲感染蜱蟲感染
目前,該病毒命名和進一步確認工作還在進行之中,因此,暫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
專家解釋說,此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目前發現的病原體包括人粒細胞無形體和一種新亞型布尼亞病毒兩種。其中,關於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防治,衛生部已經在2008年印發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此次的診療方案主要針對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感染。

進展表

 ●2010年9月8日本報獨家報出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蟲叮咬後不治身亡。
●9月10日衛生部與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赴河南調研。
●9月13日本報獨家報導,病人身上分離出“新型布尼亞病毒”
●10月9日蜱蟲致死原因初步確定與新病毒有關

釋疑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2010版)》《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2010版)》
1急性期病人血液或有傳染
防治指南中表示,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江蘇等省發現該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區和丘陵地帶的農村,呈高度散發。
該病多發於春、夏季,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同時,人群普遍易感。
但是,目前傳播途徑尚不確定。部分病例發病前有明確的蜱蟲叮咬史。尚未發現人傳人的證據。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傳染性。
2感染者尚無特異治療手段
目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還沒有特異的治療手段,主要為對症支持治療。
不過,實驗結果也顯示出利巴韋林對這一病毒有抑制作用,在臨床上可以試用。如果繼發細菌真菌感染的患者,應當選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
目前該病潛伏期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為1周─2周。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
另外,中醫藥管理局昨日也發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中醫診療方案,認為本病屬於中醫“瘟疫”範疇。
3一般無需對病人實施隔離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診療方案》中稱,一般情況下無需對病人實施隔離。但是,醫護人員和看護人接觸病人時應當採取通用防護措施。
比如,對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環境和物品,可採取高溫、高壓、含氯消毒劑等方式進行消毒處理。在搶救或護理危重病人時,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嘔血等出血現象時,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應當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與病人血液直接接觸。
不過,當患者體溫正常、症狀消失、臨床實驗室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或明顯改善後,便可以出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