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孟浩然
詩詞正文
半空躋寶塔,晴望盡京華。
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
四門開帝宅,阡陌俯人家。
累劫從初地,為童憶聚沙。
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
坐覺諸天近,空香送落花。
注釋
①總持寺:隋朝大業年間修建,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浮屠:亦作浮圖,休屠,皆佛陀之異譯。本詩中指佛塔。
②劫:劫波簡稱,梵語kalpa,義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有大、中、小之分。處地: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即喜歡地。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處地。
③諸天:指三界十二八天,欲界六天、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
作品賞析
本詩前六句,通過詩人登塔所見,描寫了長安景色。渭河兩岸,翠竹依繞,山水明快。上苑綿延逶迤,直接遠山。京郊到處聳立著帝王公侯的華貴豪宅;阡陌縱橫的田園上,農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處半空的詩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點綴,如同雜色香花盛開。由此引發了進一步的感悟。佛教講究從初地至喜歡地修至七地遠行地,須經一大阿僧祗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還須經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從初地。”而“為童憶聚沙”則是由《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處既說童子聚沙亦遠種佛因,也進一步說明成佛須經無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與塔有聯繫:童子聚沙自不必說了,而”初地“一句則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從初地上累土而成。”一窺公德見,彌益道心加“,講述初地菩薩初窺心性功德現前,進而更加精進,以期圓滿成佛果。最後再次切題,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覺諸天近“,同時也因為心繫佛法,能感悟諸天歡喜,自覺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顯自己心合佛法,並使全詩結束於幻美的氣氛。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遊歷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學賦詩的時候,名動公卿,滿座為之傾倒。後因寫詩引起唐玄宗不悅而被放歸襄陽,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遊覽名山勝水。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韓朝宗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準備向朝廷舉薦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約不赴,終究還是沒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時期,早年曾有遠大的抱負,但在政治上困頓失意,終生過著隱士的生活。他潔身自好,不樂於趨附權貴,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後世所傾慕。